第05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2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财政政策:大力提质增效 注重结构调整
——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
本报记者 曾金华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0年经济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在财政政策方面,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提质增效”有哪些新要求?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更好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就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宏观调控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

白景明认为,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必须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对财政政策而言,无论是减税还是增支,都要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起到配套或者支撑作用。比如,通过降低增值税税率,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通过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支出方面,则要加大化解过剩产能、环保等方面的资金投入。

2019年,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和支出力度,着重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推进更为明显的降费。统计显示,前三季度,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7834亿元,全年减税降费总额预计将超过2万亿元。

“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已连续实施11个年度,特别是近年来保持比较高的强度。明年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在保持‘积极’取向的同时,体现了一系列新要求、新做法。”白景明分析。

财政政策取向将继续保持“积极”定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要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特别是要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加大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支出。

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单纯注重数量型、扩张型,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效果,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不搞‘大水漫灌’式刺激经济,更加注重发挥政策效应,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白景明说。

白景明认为,减税降费是一项长期的制度性安排,比如个税改革减轻中低收入群体负担、调节社会分配,增值税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等,要继续大力落实落细已有政策,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充分发挥改革红利,“要提高政策执行力,把各项减税、支出政策落实好”。

“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节约行政成本,做好重点领域保障,支持基层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白景明表示,要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明年的财政资金支出投向受到高度关注。白景明认为,在发行专项债、支出资金时,不能“撒胡椒面”,而要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

“比如,先进制造业既有广大市场需求,又能够促进企业进行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既能补上民生短板,又能促进钢铁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基础设施维护等发展,拉动效应很大。”白景明说。

要落实坚持稳字当头、宏观政策要稳的要求,强化风险意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当前,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要精准发力,确保风险可控。”白景明说,财政政策要发挥好“自动稳定器”的作用,防止宏观经济过度波动,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财政、货币、产业等宏观政策协同发力,这也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明确要求。财政收支涉及经济社会各方面,反过来经济社会各方面也对财政形成影响,比如减税和产业政策、关税和贸易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财政政策只有和其他政策协同发力,才能更好发挥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白景明说。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