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4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声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 陈宗兴——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要从三方面发力

努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目标,应从三个方面切实发力、加快推进。

一是加强区域经济理论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是未来区域经济研究的主要方向,一系列新课题亟待深入研究。特别是要对区域经济理论开展深入研究并不断创新,研究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内涵特征、发展目标、实现路径等问题,形成一批有学术影响力的理论成果,为丰富和推动区域经济学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是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深深扎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在深厚的实践土壤中汲取养分。近些年,各地在发展过程中都有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宝贵的经验,非常值得梳理和总结。未来需要密切跟踪地方的典型案例,总结各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三是强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工具。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政策工具,比如,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等。特别是要加强相关战略研究与空间规划的结合,提高区域发展的前瞻性、系统性、协同性。应该看到,区域协调发展是空间规划的依据与方向,空间规划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要通过区域政策切实把国家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国务院参事

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

杜 鹰——

衡量区域协调发展

有四个维度

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区域发展的基本态势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是“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二是“出现了区域/地区经济分化的新情况”。在此基础上,衡量区域发展协调与否,主要看四个方面:

一是从经济角度看,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应处于合理区间。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经历了从扩大到缩小的过程,尤其是2008年以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三大板块GDP增长的速度曾连续5年超过东部地区。目前,地区间经济发展相对差距依然保持缩小势头。

二是看各地区的群众能否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现阶段,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三是看不同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能否充分发挥,这是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区域经济的基本原理就是比较优势的发挥和比较优势的交换,没有不同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和通过区域交换使比较优势得到实现,国民经济这块蛋糕就做不大。

四是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处在一个和谐共生的状态,这是衡量区域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标识。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和空间管理的力度空前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正朝着好的方向不断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魏后凯——

推动与高质量发展

相适应的工业化

中国的工业化还远远没有完成,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各地区工业化率正呈下降趋势。就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升转变为下降的顶点年份看,东部地区是2006年开始下降,东北地区是2008年开始下降,中西部地区是2011年开始下降。从上升转变为下降的顶点值来看,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都是在47%左右,西部地区到43%就开始下降了。

当前,工业化依然很重要,尤其是对中西部一些地区而言。未来,工业化依然是支撑我国高质量发展、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所以应从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不断推动。

对此,一方面,应进一步促进工业化的转型,推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工业化。我们要推进的工业化应该是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以创新为驱动、以质量为核心的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新型工业化。应该说,这一进程才刚刚开始,一定要加快推进。

另一方面,可以把中西部的中小城市作为实现高质量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中西部中小城市众多,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可以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加快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工业化提供重要支撑。可以说,未来我国推进工业化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此外,还要抓紧研究制定高质量工业化的标准、指标体系和政策体系。

(以上观点来自“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2018年年会 益 青整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