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孵化器到孵化基地
在天津高新区众多的创业者中,泰瑞倍药研科技公司总裁李勇是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一名斯坦福大学毕业的药物专家,李勇曾在一家著名医药企业中工作了很多年。2008年,李勇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回国,打算用自己在国外学习到的先进技术和在国际医药企业中积累的工作经验创办一个医药研发公司。
李勇坦言,他上世纪80年代就离开了中国,对如今国内的投资环境完全不了解,是天津高新区细致周到的服务和完善的管理理念使他最终下定决心,选址天津。
作为高新区六大孵化器之一,国际创业中心给李勇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除了提供办公室、实验室等,创业中心还在企业申报、材料购置等环节上都积极予以帮助。
李勇说,现在公司正在为新药进行初步的数据收集,在创业中心提供的实验室里就可以完成这样级别的试验。下一步,公司将与科研院所合作,将高端的实验部分转移到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这样就可以用最小的成本进行最精确的试验。目前,高新区的创业中心正在帮助他们积极联系,并已与有关科研院所达成了初步共识。
在比较了全国多个孵化器后,李勇对孵化器有一套自己的认知。他把这种认知比喻为“孵化器”与“农场”的区别。李勇说,孵化器的作用是把小鸡孵出来,一些高新区因为没有对企业的后续支持,小鸡孵出来后就任其自生自灭。但天津滨海高新区已经将孵化器的概念扩展为“农场”,离开孵化器后的小鸡仍然能够得到支持和保护,这对于初期脆弱但成长潜力强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无疑是最大的帮助。这也是他选择天津高新区的原因。
国际创业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告诉记者,与其他高新区一样,天津也对孵化器中的企业给予了一定的时间限制,超过时限后,无论企业是否有了离开孵化器生存的能力,都必须离开。但是,企业离开孵化器后,仍能享受高新区在资金、政策、人才等诸多方面的帮助,直到雏鸟长成,展翅高飞。
据了解,目前,天津高新区已经形成由政府、国有企业、大学、民营企业等不同投资主体建设的六个各具特色科技企业孵化器,呈现群体发展的格局,形成了孵化基地的雏形。
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
在人才方面,天津高新区有着天然的地区优势,依托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以及邻近的科研院所,天津已经成为人才聚集地。如何把这些学院精英尽快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如何促进产学研结合,使科技成果更多地转化成生产力?
天津高新区开始了“实训基地”的试验。周思纯说,让在校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对于企业和学生来说是双赢。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在校期间就提前适应工作环境,为他们未来就业提供良好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在培训学生员工的同时,抢先一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招揽人才。
2002年,南开创元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始与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达成协议,让有意加入南开创元的学生在毕业前到公司实习一年。2004年,南开创元与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电子信息技术学院等多个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软件人才实习基地、软件人才培训中心。2006年,南开创元与天津工业大学合作,自大学一年级开始联合培养软件专业学生,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语言上都以实战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出一大批适合软件产品开发及软件外包服务的高级人才。
随着“实训”的慢慢展开,这种有效的育人选人途径已经在高新区慢慢普及开来。
早在2007年,天津市就在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强调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作用。在制定“十二五”科技发展目标时又明确提出,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的比例达到约75%,初步建成滨海新区研发与转化基地,形成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创新效率高的区域创新体系,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
为提高集团公司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天津整合科技资源,着手搭建管材加工、高档精品钢制造、汽车、现代中药等10大产业技术研发平台,以解决产业创新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造就高层次的技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现科技对行业的引领和支撑。据统计,截至目前,天津为建设10大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已累计投资86.46亿元。
今年以来,天津以10大产业技术研发平台为载体,围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8大优势支柱产业发展,实现了“新型超高强汽车板”等核心技术的突破。其中,钢管集团自主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J—G3镍基耐蚀合金油管制造技术,解决了含硫油气田急需解决的设备腐蚀问题,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
据了解,目前天津市第三批20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已全部启动。预计2年至3年后,这些项目将成为新的引擎,推动天津创新型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