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如何变革,商场要做的就是买卖,卖的可以是商品,也可以是服务,聚财气需要汇人气,商气与文气完全可以打通
岁末年初,一些实体零售店关店的新闻不绝于耳。但也有些商场变得越来越年轻了,它们因引入新业态而生机勃勃。新业态里,书店成了不少商场的选择。当然,书店也变身升级了,更像一个文化空间,里面有书香、咖啡香,有乐声悠扬,有读书沙龙,有的还提供简餐。
毋庸讳言,实体零售业遭遇了巨大困难。有段时间,他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人们在商场试衣,在网上下单”。但是,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需要走出家门,需要面对面的交流,有些东西需要邂逅,才有发现的惊喜。商场开始创新,让人们在这里获得更多体验。
与书店嫁接是个不错的选择。虽然电子书很流行,爱书人并未放弃实体书店。无论工作多么繁杂,不管生活怎样一地鸡毛,在书店翻看自己喜欢的书,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灵动自由。时光,变得有质感有层次有深意。更妙的是,读书可以是一家人共同的享受。在一些年轻人喜欢的书店,孩子看童书,妈妈在旁陪伴,爸爸浏览自己喜欢的书,一家三口,各有所乐,构成温馨的图景。
无论如何变革,商场要做的就是买卖。卖的可以是商品,也可以是服务。聚财气需要汇人气,商气与文气完全可以打通。聪明的经营者会发现,书店能吸引的是优质客流,他们有闲有钱有品,这一客群重视文化与品位,是商场的优质增量客流。近年来,商业地产之所以频频对书店抛出橄榄枝,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固有业态缺少的恰恰是文化味和差异化。引入实体书店无疑是提升文化、凝聚人气、提升消费体验的捷径。曾经有人做过统计,一家实体书店能让商场的消费者增加半小时以上的停留时间。人流来了,总会有消费。商场要升级,提升文化气息势在必行。
有位实体零售店的经营者说,干了这么多年零售,以前只想到消费者来商场是为了买东西。现在变了,消费者为了吃饭、看电影、读书、休闲去商场,顺带着买东西。有时,一个作家的签售活动能带来排长队的景观。正因如此,曾经因高租金而离开商场的书店又回来了。这一次回归,商场放下了身段,他们给书店优惠的租金,有的甚至免租金,还奉上书店的设计和装修费用。
曾经有人这样说:书店并不是文化高地,它只是台阶,站在这样的台阶,你能看到更大的文化风景。如今,除了公园、展览馆、电影院等,书店也被看成休闲文化的活动空间。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新图景:去年“十一”黄金周,长沙新开张的许多书店成为人们热门的休闲去处。仅在当当梅溪书店,10月7日当天就涌入了1.8万人次,整个黄金周入店人数超过13万人次。上海新天地开出了两家实体书店:猫的天空之城、言己又。走进它们的店面,能看到一层层书架,更能闻到咖啡香浓。在一些购物中心,书店里的读书会、音乐鉴赏、沙龙吸引了不少年轻客户群。
如果说第一代书店是只卖图书的实体书店,2.0版是多元化经营书店模式,现在则已经进入文创空间的书店3.0时代。这些书店有个共同点——图书之外,咖啡、文创产品、各类讲座几乎成为标配。卖美食图书的旁边摆着相关食材,卖儿童图书的楼层还有个性文具,混搭跨界,没什么不好,消费变得更有趣。
消费升级已可感可触,我国的文化消费有巨大空间。数据显示,我国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约为4.7万亿元,而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仅超过1万亿元,存在3.7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在人均GDP同等水平下,我国文化消费规模也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既说明我国居民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满足,也说明我国文化消费拥有巨大发展空间。
想在这个大市场里分一杯羹,需要花点心思把消费者抓住。不管是商场还是书店,这门功课都要做好。不可复制才有持久魅力,不断创新才会让人惊喜,一个城市因为有文化地标、文化空间而气韵生动,一家商场因增加了文化元素而让人流连忘返,如此跨界混搭,还会催生什么?我们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