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9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抗战亲兄弟 勠力保家国
本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张书勇 朱可铮

带着崇敬的心情,记者日前走访了家住河南省邓州市桑庄乡西桥村余营组的抗战老兵——余成山、余玉山两位老人。

现年91岁的大哥余成山,曾在河南登封县参加豫中会战。89岁的弟弟余玉山,参加过李宗仁指挥的湖北老河口战役。

“战争打到最激烈的时候,炮管又热又烫,只能拿被子在水里湿透后捂在炮管上降温,然后再打……”一说起在老河口那段打鬼子的日子,坐在轮椅上的余玉山老人就激情昂扬,两眼放光。

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争的硝烟遍布大江南北时,家住邓州市桑庄乡的余成山、余玉山兄弟俩先后入伍,当年,他们只是十六七岁的孩子。

“我们被敌人团团包围,我端着重机枪的枪腿,机枪连的排长指挥战斗,可惜步兵没有跟上,掩护工作没做好,让机枪连暴露在敌人面前。排长和我正准备找掩体,结果,一颗炮弹落在了眼前,排长当场壮烈牺牲……”余成山老人回忆道。

大哥余成山入伍后,被分到国民党第九军54师161团2营机枪连。1944年的春天,在登封县的那次战役中,由于指挥失误,与敌人短暂的交火之后,机枪连排长牺牲,班长在打出去3发子弹后也身负重伤。

战争的残酷让老人们对战争的记忆更加深刻。参加过湖北老河口战役的弟弟余玉山回忆说,“当时我们在老河口整整打了4个月,小鬼子的尸体堆成了堆”。提起那次战役,余玉山的脸上写满了兴奋和激动。当时在部队,余玉山老人是个出色的炮兵手,在精确计算数据后,每发炮弹都能准确无误地击中对方,几乎没有读过书的余玉山很自豪,也很骄傲。

“我们用的炮弹是野炮,长度有两间房那么长,要4匹以上骡子才能拉上。8个人负责一门野炮,射程20多里地呢……除了下雨,每天都在打仗,炮筒都打裂了,热得不行……”余玉山对记者说。

那次战役,敌人惨败。日本战俘在排掉老河口埋下大量的地雷后,被送往洛阳。

能活着回来,余成山、余玉山兄弟二人感慨万千。当年一起参军入伍打鬼子的同村老乡李叔贵就没那么幸运。老河口战役打响后,分在通讯排里当通信兵的李叔贵与其他4名战友连夜奔赴老河口,在途中遭遇日军。5位士兵只好躲在都司乡的一家农户的红薯窖里。由于窖内严重缺氧,其中有一位实在憋不住了,咳嗽了一声。这一声咳嗽,惊动了在红薯窖上面喂马的日本鬼子。5位士兵被日本鬼子从红薯窖里拽了上来,围着红薯窖口,被按倒在地上跪着,残忍的日本鬼子举着扁刀朝着他们的脖颈砍去。

5个人全部倒在红薯窖里。李叔贵的那一刀砍在了肩膀上,由于疼痛难忍,他抽搐了一下,被窖口的日本鬼子发现后顺手补了一枪,李叔贵昏死过去。等他醒来,他发现其他4位战友都已牺牲,而那没有致命的一枪打在了他的左胳膊上。第二天,李叔贵被老乡救了上来。

说到李叔贵的遭遇,余玉山眼睛里冒出了一团火,愤慨之余是唏嘘不已。很可惜,我们在采访中没有看到抗战老兵李叔贵,他已于前年去世。

在采访中,我们从已进入耄耋之年的抗战兄弟老兵身上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