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近日印发了《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纲要》,部署产地市场未来发展的重点任务。在农产品流通的链条之中,产地市场应该是销售农产品的第一场所和农产品流通的第一环节。然而,现在的产地市场却是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中的一道“软肋”。如何才能让农产品流通的“最初一公里”衔接得更加顺畅?记者就此采访了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合成。
目前,我国共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469家,其中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达1790家。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产地、集散地与销地相衔接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但是,现有市场里,我们对产地市场关注程度比较低,市场的基础设施和运行条件不利于农户营销。”张合成说。
“现有产地市场布局不够合理,农户离市场太远,或者说是流通服务离生产太远。”张合成介绍说,已有的产地市场大部分在东部,中西部地区的市场数量少、建设标准低,特别是有些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的产地市场建设严重滞后,造成了农产品流通的“最初一公里”瓶颈。
“我国产地市场目前基本采用现货对手交易,只有少数市场采用了公开拍卖的交易方式,鲜活农产品网上交易和期货交易还处于起步阶段。产地市场交易与结算方式比较落后,效率低、风险大,且难以形成公开、公正的交易价格。”张合成表示,这往往让农民在交易过程中吃亏。除此以外,我国产地市场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信息服务功能不全等问题。
按照《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纲要》的部署,到2020年,我国将在优势产区和特色产区建成一批直接服务农户营销的产地市场,其中全国性产地示范市场30个、区域性产地示范市场300个、田头示范市场1000个。
今后,产地市场发展将着重推广公平交易方式。张合成说,在一对多、多对多的集中竞价交易中,交易的价格取决于当日产品的供求关系及商品的质量,是各地市场上供求关系在拍卖市场的集中反映,更趋近于农产品的真实价格。在产地市场推广公平交易,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也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
“目前,我国少数产地建立了面向社会公众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平台,收集与发布农产品价格信息、成交量信息和供求信息。但总体而言,我国农产品产销信息服务仍处于初级阶段。”张合成表示,强化产销信息服务,将会是今后产地市场发展的一项重点任务。完善产地市场的价格信息采收、分析和发布功能,为进入市场交易的农户和采购商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产销信息,将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好实现产销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