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4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学别急
□ 于中谷

如果孩子小小年纪就离开养育他的大地,没了本土文化的滋养,那种“乡愁”一定很特殊

前不久,2015年美国私立寄宿高中放榜,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对于那些被拒或被放入候补名单的学生而言,“起死回生”“补录转正”的机会看似渺茫,却又希望犹存。本来平常的日子,因此又多了几分焦虑纠结。

把孩子送出国留学——这股热潮没有一点退潮的痕迹,越来越多的家长对此趋之若鹜。近些年,出国读高中的人数不断增加,年龄层次也逐渐向中学生发展。高中生已经成为继研究生、本科生之后的中国第三大出国留学人群。

在许多“望子成龙”心切的家长心目当中,“美高”已成为自己孩子未来的理想中学。他们主动把孩子推离身边,渴望孩子接受国外教育。“飞吧,越远越好!”在那里,孩子将会度过美好的“花季”“雨季”,并踏上进入世界名校的坦途。这一点,他们深信,甚至坚信。

从各个留学培训教育机构的宣传单上,可以看到留学低龄化“急剧膨胀”“迅速扩张”等字眼。面对低龄学生对国际化教育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已经作出了反应。

留学低龄化和“小留学生”按理来说是两个概念。前者强调趋势判断,盖指18岁以上的成年人出国留学;而后者更具有年龄特征,明确是指16岁以下的留学生。从这样的区分可以看出,所谓“低龄化”,是与此前时间阶段为参照,总结分析得出的判断。

虽然没有具体数据支撑,但是,这些年,高中国际班确实在国内火了起来。随着留学低龄化趋势加剧,“小留学生”也越来越多。这给各地的教育培训机构带来了巨大商机,特别是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其国际班的数量和招生人数逐年增长。昂贵的学费、种类繁多的课程、五花八门的文凭种类……这些“浮云”并没有遮住家长对孩子留学教育的热切期望。

一般认为,躲避国内激烈的高考竞争,不认可国内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担忧未来就业形势等是构成目前出国留学低龄化的主要原因。在投资孩子留学的家长看来,国外的经济环境、就业氛围,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的起点。

虽然许多留学生毕业以后都选择做“海归”一族,可是,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随着“海归”光环逐渐消失,他们不得不与国内毕业生同台竞技,以实力论英雄。与当年头也不回地飞去美国的三毛不一样,很多孩子都是被家长硬生生地推开,推向异国他乡。

家长投资孩子留学,并非都是为了其回国后能获得多少薪水。如果能减轻孩子未来学习压力,为其谋个好的前途,出国留学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孩子小小年纪就离开养育他的大地,没了本土文化的滋养,那种“乡愁”一定很特殊。

诚然,国际化教育可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扩大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选择权和选择面。低龄留学值与不值、好与不好,也需因人而异。既不能盲目跟风,唯留学是出路;也不能投鼠忌器,甘心做了井底之蛙。对于孩子和家长而言,说到底,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毕竟,砸锅卖铁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还是少数。

正所谓,“留学低龄化”并非意味着中国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它绝对是对当下中国学校教育的“当头棒喝”。解决留学低龄化这类问题,突破口就在于课程改革和师资培养。作了这些努力,或许还有希望让家长把孩子留在国内。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