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4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抵制戾气
□ 余 涵

抵制戾气,并不是提倡简单的思维,只是呼唤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善意与信任

最近上网总能看到有些言论站在消极的极端,杀死了事件的所有积极成分。以近期演讲《年轻人能为世界做点什么》为例,演讲者为本期《超级演说家》的冠军,90后女生刘媛媛。内容顾名思义,鼓舞90后们做善良敬业的人,守住底线,相信自己有改变世界的力量。短短的3分钟里,其铿锵坚定之辞震撼了现场的观众,很多人为之落泪,移动终端这头的我也不例外。我满心欢喜地去翻看评论,以望拥抱演讲激发的诸多正能量,却同样连遭打击——“好浓的鸡汤”、“幼稚。20年后再来”……更有甚者忽视演讲内容而针对台风、手势等细枝末节口出恶言……强大的戾气相逼之下,我只想问一句:你们看到其中包含的希望了吗?

网络戾气,近两三年已是司空见惯。起初只常见于网友间的对骂讨伐(如粉丝群体大战)或借公众人物的丑闻发泄自己的怨气(见明星微博评论)。网络的虚拟性使言论在自由的同时不必担责,可以“畅所欲言”。而如今,网友们竟将戾气喷向愿意并且有能力改造社会的人,喷向实实在在的正能量,这多么匪夷所思啊。人家明明说的是常识,何辜被说成“灌鸡汤”?人家明明只是真心实意地感召,何辜被说成绑架?事实上,他们都没想把自己当成权威。你愿意改变,那你的环境也会改变。你给我一个鼓励,那我们就一起向前走;对善者和能者的无谓迫害,不过是对自我生存环境的步步紧逼。你逃避公认的道德标准,活在不见信任不见希望的世界里,又是何苦。

“消灭戾气”一事要交给时间,但我想,我们总是能做些什么的。首先,权威媒体报道的措辞应尽量追求平实客观。不仅是不能抹黑、不随意溢美,更显重要的是——有时,因现实的令人心忧,我们总着急着想树立些什么,所以贴上高大上标签以期感化大众。但结果是矫枉过正了。越简单的赞美即会招来越复杂的怀疑,对于当下而言,人们十分推崇个性的判断(尽管很多看似个性实则跟风),哪怕最后发出的声音是“伪理性”、“伪批判”、“伪怀疑”(这些不正是戾气的主要成分吗)也一定要发声。舆论引导虽是用心良苦,但大众心理亦需把握。

其次,个人要在舆论场中保持清醒。假如看演讲时着实感动落泪,那就相信那喜悦和眼泪吧。与其被动机不明的过激言论带偏,不如相信自己的直觉和情感,因为这才是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联系。

另外,很多温和理性的人不愿参与网络争论,于是乎网络上只余“发泄者”了。我想,心怀正能量的人还是要勤于参与,不惧戾气,为良好的网络环境添砖加瓦。

的确,高三在读的我还不曾在社会中摸爬滚打,难以深切体会戾气的来源,却已觉深受其害。但我尚已具备独立的判断,可以加以抵制。那么对于现在正在读小学、初中的00后们呢?他们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在热门微博与时政要闻的评论列表中,我已无数次看到他们的身影了,他们有的甚至已经是网络骂战的“领头军”了啊。我不希望他们在成长的路上,眼中的道德是越位的,心中的道德是缺位的,周边的声音是污染性的。呼唤抵制戾气,并不是提倡简单的思维,只是呼唤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善意与信任,只是期盼光明与希望随时在不远处等候。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