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习惯把以武汉为中心城市,长沙、南昌、合肥为副中心城市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称作“中四角”。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在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位优势时说,“中游畅则长江畅,中部活则全国活。”
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4个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南昌和合肥,呈“四角型”分布,分别为4省的中心城市和“核心力量”,并以此核心形成武汉都市圈、长沙都市圈、南昌都市圈和皖江经济带,在各省的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均在60%以上,是带动周边地域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量、推动4省经济的发动机和“中部崛起”的增长极。
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武汉之间的铁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部分长江水道构成横跨湘鄂赣晥4省的“环形”快速通道,成为4省生产力布局、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的主轴;沿轴分布城市群内40个城市之间,形成狭长形环状城市密集条带,其物理地理空间呈“条带成环,沿路分布”的特征。
比较发展要素,长江中游连南接北、承东启西,湘赣鄂皖4省成为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丰富的水资源,密集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基础,让这片土地潜力无穷。
看经济总量,长江中游城市群覆盖区域近44万平方公里,包括40个城市,人口约1.6亿。湖北、湖南地区生产总值双双迈上2万亿元台阶,江西跨过万亿元大关,安徽达到1.7万亿元,4省全部进入“万亿俱乐部”。
看发展速度,经济下行压力之下,湘赣鄂皖4省依然保持2位数的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增幅高出3至4个百分点。
2013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在武汉举行,并达成《武汉共识》,湘鄂赣晥4省会城市开始探索在9个方面开展深入协作;同时,4省会城市交通、科技、商务、卫生等11个部门也分别签署协议。这标志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进入到全面推进阶段。
建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4省深入协作的破题之举。如何打通“断头路”,让4省自由连通?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的交通运输厅负责人共同签订了推进设立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合作意向书,提出尽快形成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省道干线为支撑,“中心放射、外围成环”的城市群综合交通格局。
近年来,4省交通部门取得了多项合作成果,打通了十几条省际大通道。“人畅其行,车畅其道,物畅其流”,一幅现代交通图画徐徐展开。公路,4省处在国家“七射九纵十八横”高速公路骨干网架中心区域,高速公路总里程、公路网密度均居全国前列;铁路,随着石武高铁和沪汉蓉快速通道建成通车,武汉已成为东西南北4个方向都有干线铁路进出的中心枢纽城市;航空,武汉天河机场、长沙黄花机场、南昌昌北机场、合肥新桥机场均已开通国际国内航线,辐射全国各大城市和海外主要城市;水路,4省境内长江干流全长约1733公里,占长江干线通航里程的58%。武汉新港货物年吞吐量过亿吨,位居长江中上游港口第一。
同时,4省在旅游业、邮政业、农业种植及深加工业和医疗等公共事业方面的合作也在逐步展开,已经实现旅游“一卡通”游遍4省,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图书阅览等资源共享。
秦尊文认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个大主体,还没有形成一个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存在着几个短板,包括要素集聚能力不足、企业活力不够、自身财力不足、产业升级缓慢等问题。而要补足短板,就需要4省区域内的城市“抱团”。
在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教授看来,一个城市群发展最为关键的,是要找到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区域之间没有紧密的协作,区域内的很多优势将无法充分发挥。
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在于加快推进区域性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城乡统筹与城乡建设一体化、区域性市场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社会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体化。
湖北省社科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建议,城市群应当建立区域协调机构,建立跨城市的官方半官方行业协调组织,形成多元力量参与、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相结合、体现社会各阶层意志的新公共管理模式。与此同时,建立城市群横向利益分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公共财政制度与公共财政储备机制也期待改革突破。应大力促进交通、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如整合旅游资源、构建统一旅游形象、对接立体交通、建立无障碍旅游区、构建智能化公共信息平台等;还需要建设跨省区的口岸通关合作机制。
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长江中游城市群主打的主题就是城镇化。彭智敏认为,国家将在新型城镇化改革、人口、土地、投融资、社会管理等方面赋予城市群更大空间。着力推进产业一体化进程,长江中游城市群迎来了最佳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