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建造经得起强震的抗震建筑,是减少地震损失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近日,一些读者来信呼吁,应大力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特别要重点建设农村抗震建筑,为人民生命财产撑起“保护伞”。
重点建设农村抗震建筑
云南鲁甸地震发生后,尽管及时采取了科学的救援措施,但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仍然严重。除地震震级高、震源浅、人口稠密等原因之外,当地建筑物抗震性能较差,也是造成这次灾害损失严重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力度,采取了危房改造、棚户区搬迁等有效措施,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逐渐提升。但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许多贫困地区的建筑物抗震能力依然十分低下,很多村镇存在选址不合理、建筑物质量低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加大投入,重点建设农村山区等贫困地区的抗震建筑。一是依法做好村镇防震减灾规划。处于地震带的城镇乡村,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由地方人民政府对这些地区村镇场地的灾害易损性进行评估,对那些存在高风险的村镇,应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及灾后重建,重新选址加强抗震建设。一时不能搬迁重建的村镇建筑,要进行抗震加固。
二是完善农村建房抗震设防管理。要改变目前大多数乡村民宅建筑自行设计自己建设的老套路,对农村新建住房,政府部门要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切实把好抗震设计、抗震施工和抗震性能验收关;对农村原有住房,要引导民众做好房屋抗震加固、改造工作,逐步实现“筋强骨健”。此外,国家应当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配套支持村房民居抗震建设与改造,切实解决农户资金不足问题。
三是加强农村抗震知识宣传教育。要在农村广泛普及防震减灾科学建房知识,倡导科学减灾理念,传播先进减灾文化,帮助农民熟悉掌握抗震建筑的建造技能,增强农民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确保建筑物的牢固和安全。
(山西省原平市 吉建平)
应制定建筑物抗震强制标准
地震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命财产的自然灾害,其中房屋倒塌是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许多城市处于易发生或易受地震影响的潜在危险性环境中,而且城市人口多、密度大,高层建筑多,必须进一步加强建筑物防震抗震设计和施工。
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建筑抗震工作。可设定建筑物抗震的强制标准,如地震烈度的区划图,通过以往地震发生状况,推测出未来50年之内某一区域可能遭受地震打击的风险和强度有多大,然后让建设管理部门和建筑设计施工部门在新建房屋时遵循这一标准,确保建筑物抗震安全。
其次,应适当提高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的抗震标准。划分不同的抗震设防级别并采取不同的设计要求,是在现有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对策之一。建议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对中小学校、幼儿园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同时应具备灾后紧急避难场所的功能。
再次,加大政府监督、检查力度,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保证建筑设计和施工规范标准并有效执行,将抗震设防纳入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质检和验收单位应将抗震设防作为重点内容,从而确保新建建筑具有良好的质量和抗震性能。
(湖北武汉市江夏区 郑传海)
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震级相近的地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生,却常常带来迥然不同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建筑方式的差别、建筑材料的质量,以及是否经过减震改造。因此,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应成为降低地震灾害的最重要途径。
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建筑物抗震设防工作,形成了多种有效的防震减灾技术,并且广泛应用到各类建筑物中。如在美国,根据“地震活动指数”及地震可能造成的后果,将房屋抗震性能分为4类,分别提出设防要求。在日本,建筑民居时,在房屋和地基之间加入减震层,利用建筑物本身的晃动来吸收地震的能量。同时,大量运用质量轻、强度高的新型材料,即便房屋倒塌,也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我国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实践中也总结出许多实用有效的建筑技巧,如福建永定的土楼,采用圆柱形结构,并把竹条当作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由于竹条坚硬且富有弹性,地震发生时,墙内的竹条会被拉直,使得墙体不易倒塌,地震过后竹条会受到圆楼回心力的作用,自然合回去,从而取得极好的抗震保固效果。
作为地震多发国家,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内外抗震建筑经验和技术,推广研发符合区域特点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让抗震建筑成为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避风港。
(福建省永定县 童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