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9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站——
细心呵护“生态绿肺”
本报记者 郎 冰

长白山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是拥有大量物种资源的生物基因库。为长期深入开展森林生态学的定位研究,我国在1979年正式创建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并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30多年来,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一直坚持“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提高生产力途径”这一长期生态学研究项目,先后设立了5个长期观测点,对长白山地区植物、动物、土壤、气象、水文等进行了综合考察,积累了许多宝贵数据资料,还取得了累累硕果,科研项目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长白山能够成为东北的“生态绿肺”,是几代科研人员数十年精心呵护的成果。在上世纪70年代末,野外站刚刚起步之时,条件极其艰苦。据参与当年建站的老司机何锡昌回忆,“刚选址建站时,工作强度非常大,经常风餐露宿。为设置位于天池顶峰的气象观测点,大家还冒着生命危险,在天池连续工作了7天7夜。”

采访的第二天,记者搭何锡昌的车跟随野外站水文组的实验人员,深入到长白山原始森林中的生物1号观测地。森林中,蚊虫不断迎面扑来,虽然已经“全副武装”,但几次拍照都因蚊虫不断撞击镜头无法成功。“我们以站点为基地,野外观测时都要尽量当晚返回,夜晚山里不但潮湿寒冷,还会有野猪、熊等野兽出没,容易发生危险。”助理研究员袁凤辉博士说。更可怕的是,山里有一种蜱虫,毒性非常大,会令被咬者感染脑炎,重则致命。即便条件如此艰苦,每当5月至10月野外站开放时,仍有一个50人左右的科研团队驻扎下来,对整个植物生长期进行野外生态研究。目前,站里承担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东北种子资源调查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水分循环、生物多样性、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通过长期碳循环监测,近年我们得出研究结论,长白山森林系统每公顷每年可吸收2吨纯碳,碳汇能力显著。”副站长关德新对研究充满信心,“我们从去年开始了‘雪’的生态功能这一新型研究方向。不久的将来,我们冬季也要驻站工作了。”经过多年努力,长白山野外观测站已在世界同类野外站中跃居前列,其观测研究的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已成为亚洲东部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多方面的生态屏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