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周末杂谈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3年7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选秀速成班不是长期保证
□ 孟 飞

“好声音”是个速成班,未来的音乐之路能不能走下去,还是要靠学员自己。

最近,“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开播,再一次汇聚了人们的注意力。但是,“好声音”第二季却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少的专业歌手和选秀专业户也挤破头来参加。这样的结果是“好声音”确实更多了,但节目本身却变得没那么简单、纯粹了,一档普通的选秀节目,很可能演变成青年歌手大奖赛。

为何“好声音”有如此大的吸引力,看看“好声音”之外的商业秀场就知道了。据透露,“好声音”第一季捧红了很多学员,目前学员的商演身价最高的已经到了30万元。正是这样的造星能力,让很多并不出名的专业歌手趋之若鹜,“好声音”俨然成为音乐人才速成班。

除“中国好声音”以外,其他歌唱类选秀节目同样吸引了大量的专业歌手。这背后昭示出音乐产业不景气的现状。目前,“人歌分立”成为制约音乐产业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有的是歌红人不红,默默为他人作嫁衣裳;有的是人红歌不红,靠着他人的作品成名,因缺乏原创作品,最终也被淹没在人海之中。

那么,依靠此类选秀节目能解决“人歌分立”问题吗?

笔者认为有点悬。可以肯定,“好声音”是一个模式性的探索,它既有通过电视、网络联合发力的话题营销,又有从节目设置、学员选拔到商业推广的细节安排,再加上制作方、播出方、导师、学员们甚至主持人多方共同受益的运营模式,这些因素一起提升了节目的观赏性和商业价值。这或许能为音乐产业的“速成”带来一些借鉴,但对于个人来讲,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速成之后也可能是速灭。正如我们看到的,和那些大红大紫的学员相反,还有很多第一季的学员,在闪亮之后就又默默无闻了。所以,为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这类选秀节目实施总量控制、分散播出的调控措施也就无可厚非了。

对于任何产业来说,人才都是第一生产力,音乐产业更是如此。你有“好声音”,可以去参加速成班,但须知,这不是长期保证,未来的音乐之路能不能走下去,最终还是要靠学员自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