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生态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7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在现场◇
雨中踏访“京西古道”
本报记者 隋明梅
  运煤贩货的驼马队踏出一条由北京到西山、再由西山而去内蒙古和山西的山路———京西古道。古道是由石头块铺的,长年的踩踏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蹄坑。 资料照片

  尽管下着雨,尽管刮着风,人们还是如约在6月18日10点前聚集到王平镇韭园村,参加京西古道“开道”仪式,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请自来”的。“先走为快嘛!”李洪远兴致勃勃地说。

  不等仪式开始,有人就急不可耐地“偷偷”踏上古道。“真是奇怪了,一夜间这门头沟就冒出个京西古道来。”李洪远一边用鞋底蹭脚下的石块儿一边说,他和老伴踏遍了北京周边的山山水水,唯独没走过这条古道。

  其实,自辽代起,因京城人家多以西山之煤为薪,又加之这里出产石材、琉璃,所以,运煤贩货的驼马队便踏出一条由京城到西山、再由西山而去内蒙古、山西的山路,京西古道由此而成。一些路段曾经宽达6米,不仅路面全部用石块儿铺砌,还因为山路陡峭,每隔一米就会栽一排立石,以防石块儿松动下滑,这也是京西古道经数百年马踢驼踏而坚固之诀窍所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家乡的古道因马致远一道《天净沙·秋思》名留千古,然而,近现代的北京人却很少知道京西古道,只是最近两年,“煤矿关了,山绿了,水清了,大道小道儿都变干净了,城里人就三三两两地来‘走道儿’玩儿,”马宏敏大妈望着踏着古道向林中而去的“走道人”,一边热情地往记者嘴里送樱桃一边拉家常,想到哪儿说到哪儿,“这小山樱桃以前没人吃,现在倒成稀罕物了,我知道,你们城里人喜欢纯天然的绿色食品。”不过,也有马大妈不能理解的,“古道全是石头块儿铺的,驼蹄踩得全是坑,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的,多累啊。”

  雨中的游人没有喊累的,他们只嫌这段从古藤、野草中清理出来的可行走古道太短了。慢慢来,随着矿山的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深化,古道会越来越长的————在现场的韭园村、王平镇、门头沟区的干部们满怀信心地告诉游人。

  京西古道旁,曾分布着250多个大小煤矿、上百个采石场。古道为京城送去热,却凉了自己————先是适应机械化运输需要,一条山涧公路替代了古道,最近几年,为了首都的可持续发展,门头沟区关闭了全区97.6%的乡镇煤矿和92.2%的非煤矿山,同时关闭28家石灰土窑、39个砂石场。

  “刚开始心里没底,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马春合告诉记者。这位马致远后代虽然失去了在煤矿的工作,但却全力拥护市里和区里的决定,在古道旁开起了“农家乐”,因为他相信,煤矿关闭后,环境会变好,那时候城里人就会来寻访古道和家乡的小桥流水。

  果然,山中煤矿关,京西古道现。矿山关闭的第二年,就有健走爱好者踏上古道,再后来,人们发现了古道旁一个个小桥流水间的“最美丽乡村”,韭园、西落坡、东马各庄……,外出的年轻人纷纷回到家乡,种树、栽果、养山鸡、种草药、搞旅游。

  今日的京西古道,没有了当年的喧嚣,新生出游人与农家的欢乐。走在石道上,只见雨后的枯滕老树泛新绿,全不见乌煤之踪迹,若不是当地政府在生态修复过程中故意留下几个小煤窑的窑口做旅游景点,即使再有想像力,也无法想像出马宏敏大妈描述的过去景象:“道儿上全是黑煤粉,道两边一堆一堆地全是煤矸石,大堆比村子占地还大,赶上这样的雨天儿,道儿上和小河里流的水都是黑的。”

  雨大了,古道、村庄胡同的水汇进蜿蜒穿村而去的小河,我追着小河一直走出古道、走出山村,河水还是清清的,只几片落叶表明它来自古道和道旁的山村。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