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预期是宏观经济治理关键

高培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需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抓住重大关键环节,纲举目张做好工作”。这为我们做好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国经济运行正在经历一系列极其深刻的变化。与以往不同,虽然同样表现为经济波动,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更多在于预期和信心变化。稳预期正在成为宏观经济治理的“重头戏”,宏观经济治理的重心在向预期管理迁移。

预期管理和传统意义上的需求管理或供给管理虽然都是宏观经济治理的内容,但属于不同层面。从需求一侧或供给一侧管理,扩展到预期管理层面,意味着宏观经济治理的复杂性加大,相关工作难度也进一步加大。宏观经济治理如同医生用药,对症是关键。只有坚持对症下药,才能收到药到病除之效。倘若开错了药方,药不对症,则不仅治不好病,还极可能产生副作用。基于同样的道理,围绕稳预期的对策、举措选择也要讲究对症下药。不仅要分析什么样的对策、举措确实同预期、信心问题相关,确实有助于稳预期、强信心,而且要算清相关对策、举措实施的成本效益账,确认所获得的效益至少大于所付出的成本。

稳预期、强信心离不开宏观政策的支撑和支持,也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来推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夯实体制机制基础,是稳预期、强信心的根本之道。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才能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加强预期引导、做好预期管理,还要充分考虑和关注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和环境变化。既要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预期和信心的频繁变化是大概率事件,还要看到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对经济运行状况的关注度和敏感度不断提升。预期变化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因素。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如何通过各种对策、举措应对预期和信心的变化,及时回应大众关切,引导并稳定社会预期,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宏观经济治理的成效。

总之,良好的社会预期是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基石。既要立足当前、着眼全局、谋划长远,准确把握预期管理与需求管理、供给管理的异同点,精准施策以稳定预期,还要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推动预期稳定、信心提升,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4-06-28 高培勇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6838.html 1 <p> 稳预期是宏观经济治理关键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