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2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穷志不能短
□ 高初建

扶贫开发的难点不仅仅在于项目、资金的多寡有无,而在于能否阻断“贫困传递”,能否防止脱贫后的“返贫现象”重复出现

前几天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到2020年时,中国将实现7000多万人脱贫的目标。

7000多万人,几乎相当于一个中型国家的人口。如果中国能够让如此庞大数量的贫困人口解除贫困,率先在一国之内消除贫困,意义绝非一般。

以往数千年,无论是因为生产能力的低下、生产方式的落后,或者是由于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贫困与中国人如影随形,难以摆脱,近乎梦魇。号称“诗圣”的杜甫,出身北方大士族“京兆杜氏”,祖父辈都是朝廷官员,家境应该很好。而他混到40多岁时,住茅屋,盖烂被,读书没油灯,居然连儿子都饿死了,那是真正的贫困户。韩愈写《送穷文》时是45岁,文中说自己与贫穷相伴40年,即使担任太学国子博士那四年间,早餐下饭的是碎菜、晚餐是一把盐(朝齑暮盐),也是穷得可怜。可见即使在后世心目中的盛世,这么多的文人名士都潦倒不堪,乃至饥寒交迫,贫困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可想而知。

中国人在宗教信仰方面本来比较随和,不那么讲究。但偏偏中国民间有一尊“穷神”,有“送穷”的民间习俗,这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恐怕是独树一帜。尽管“穷神”是谁,说法不统一;哪天是“送穷”的“准日子”,各地也有不同。但以这样戏剧性的方式对待贫穷,可以从中看出老百姓的无奈。

消除贫困是世界性的难题,在短短几年间使数以千万的人口脱贫,更不简单。《说文解字》解释“贫”字,说是“分财乃贫”。这句话放在过去说,可能讲的是家庭财产“富不过三代”,总归守不住,不断分拆越分越少;或者因病因灾因欠债不得不卖地卖房,造成破产。如果用现代观念理解,贫困的存在确实有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原因。因此,脱贫离不开扶贫,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谁来扶”的责任和“怎么扶”的政策办法。如今,多个省区市地方政府立了“军令状”,责任落实到位,随之采取的措施手段,应该可以期待。

然而,世界各国的经验和中国以往的实践表明,扶贫开发重大的难点不仅仅在于项目、资金的多寡有无,而在于能否阻断“贫困传递”,能否防止脱贫后的“返贫现象”重复出现。就此而言,摆脱人穷志短的“贫困意识”,树立穷则思变的自力更生精神,重点解决教育扶贫、医疗卫生扶贫、乡村文明建设和新城镇化建设等关键问题,将是长久之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