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江西省会昌县周田镇紫云山铁皮石斛种植基地一派繁忙。该基地引导1000余户贫困户参与石斛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每年每户可增加上千元。该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探索“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黄清元摄
扶贫的过程中也蕴藏着创业商机?甘肃泾川县的许多非公企业人士、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村官和曾经的农民,都看到了这个商机,他们正“跟着扶贫去创业”。
“80后”青年马海军,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位。2002年,高考失利的马海军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开始了外出打工生涯。为多赚钱,他选择了许多人不愿干、比较辛苦的重体力活。7年后,他的工资从每月3000元涨到了7000元。10年后,29岁的马海军已经有了30万元的银行存款。
2012年,马海军和往年一样回家过年。当他走到村口时,一下子愣住了:曾经1公里多长的土村道变成了水泥路,两旁建起美观的小康屋,小康屋前还有小花园,路的尽头,宽阔的文化广场和崭新的村部映入眼帘。打听后,马海军才知道,原来2011年,县乡对村里实施了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和整村推进项目。
路平了,水通了,散住在几个山头和塬边窑洞里的村户,都搬进了小康屋。硬件改善后,县乡又在村里培育起富民产业。为此,除了给50多户新建小康屋的群众配套修建了暖棚牛舍,还出台了一系列养牛扶持政策。多年外出的马海军意识到,这个熟悉的几十年没变化的村子,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恰逢此时,甘肃省启动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泾川县在部署“双联”行动时,提出了“先富帮后富、共同奔小康”活动,并于这一年启动了“返乡手拉手、共筑小康梦”活动,发出了《致在外成功人士一封信》,由“双联”单位和乡村干部逐户登门拜访,积极沟通,对接帮扶项目。
村里的变化,“双联”干部和乡村干部的热情邀请,加上扶贫政策的吸引,马海军动心了,“与其外出给别人打工,不如回家给自己创业”。当年8月,马海军的肉牛养殖场破土动工。11月,他购进18头牛犊。一年后,养牛场的牛存栏数达到200多头,马海军净赚10万元,还在村里成立了养牛专业合作社。今年,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马海军又在黑河流域的朱家沟村投资60万元,建立了他的第二个养牛场。
泾川县永鑫房地产公司经理张怀成成立了陇原果业公司,现已成功转型为县内外知名的果业仓储外贸物流和电商企业;玉都镇果农马正兴经营的果园,已从“双联”前的12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500多亩;大学生村官赵兴旺、李海龙、力鹏等人也纷纷带头创业办起了优质苹果种植基地、现代化的蔬菜园和养殖场。
如今,随着泾川县扶贫工作的加速推进,“跟着扶贫去创业”已成为泾川人的一种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