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3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童之家的“爱心妈妈”
——记重庆市涪陵区红十字志愿者孙蓉
本报记者 冉瑞成

2月27日,农历正月初九。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外坝村“儿童之家”内,志愿者孙蓉为孩子们策划了一场主题交流活动——“讲讲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度过的春节。”

孙蓉是涪陵第一支志愿者服务队的创建者,参与志愿服务近10年,帮扶困难群众3000人,仅去年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就近800小时。她的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

海拔上千米的涪陵区大木乡,有孙蓉第一次参加志愿服务的回忆。2006年5月,43岁的孙蓉第一次接触到志愿服务活动,“当时有网友号召给贫困学生捐书,我就主动联系了他们。”孙蓉把家里的书籍整理好后,来到了涪陵区大木乡双江小学。看到一个个急需帮扶的贫困山区儿童的一刻,孙蓉心疼了,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可能地帮助别人。

孙蓉和家人住在一幢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楼房内,40多平方米的地方,住着她、丈夫和小孙女。其中一间面积为10多平方米的房间,固定用作商议志愿者活动的场所。1990年下岗以后,孙蓉一家基本上靠在学校做后勤工作的丈夫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活。但是,志愿服务这条路她从一踏上就没有止步。

在参加过几次网上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后,孙蓉决定组建一支专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2007年底,孙蓉召集10多位亲人、朋友,组成了涪陵的第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涪陵志愿者大队。

孙蓉和她的志愿者大队注意到“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将他们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她带领志愿者们到马武镇外坝村“儿童之家”开展活动,每个月固定有一次活动,包括开展一次有主题的交流、一起读一本有益的书,或者玩一次有意义的游戏……,成了孩子们的“爱心妈妈”。

为了和孩子们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孙蓉在涪陵区荔枝街道梓里中心学校筹备建立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中心——每个月放一场励志电影;联系重庆市志愿者组织,每月聘请一名心理咨询老师对当地儿童进行辅导。

对于孙蓉来说,2009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她们通过开展关注农民工子女活动,与涪陵区妇联开始接触,也因此获得了一些支持,志愿者大队拓展了服务范围。此后,涪陵志愿者大队更名为涪陵区红十字社区志愿服务队,有了章程,活动更加规范。如今,涪陵区红十字社区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人数已从最初的10多人发展到330人。

近10年来,无论是帮武警战士缝制鞋底,还是为孤寡老人送药做饭;无论是帮身患疾病的儿童奔走求助,还是带动大家改变贫困家庭现状……,孙蓉一直乐此不疲。

今年2月14日,住院20多天的孙蓉提前10天出了院,她腿部的毛病这时并没有痊愈,但孙蓉的心里还装着很多要做的事情:组织志愿者到江北街道李寺村帮农户砍收青菜头,联系书法家协会会员给居民写春联,联系医生到敦仁移民小区义诊、送药……

红十字志愿者陈卫说,“任何一个平常的活动,孙蓉都会提前做好方案,再请大家一起商量、探讨。然后是设置奖项、买礼品、联系交通工具……,周到细致,妥善安排。有时候即使生病,她也坚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空巢老人也是志愿服务队的服务对象。孙蓉专门创建了爱心呼唤器“1+1+1”的帮扶模式(一个空巢老人+一个社区志愿者+一个红十字志愿者),让孤寡老人在突发疾病时能及时被发现。

孙蓉还联系重庆市的志愿者组织,共同向世界银行申请获得近5万元的教育捐款,并在梓里中心小学建成了涪陵第一个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中心,建立了中信之光图书室,让5名极度贫困的学生每年都能获得3500元的资助。

据统计,涪陵区红十字社区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的5年时间里,以关爱贫困农户、贫困留守儿童、聋哑残疾儿童、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和倡导社会文明为主要志愿服务内容,志愿者先后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总计超过100场次,服务市民超过2万人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