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1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理始于制度 雾霾止于行动
——访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毅
本报记者 鲍晓倩

对于社会流传的各种对雾霾天的议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毅这样看:“公众对蓝天的期待可以理解,但作为发展中大国,我们应该对其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有清醒认识。”

“PM2.5不是某一种污染物,是大气复合污染的综合反应,也是大气环境质量的综合表征,更深层次来看,是我们过去只重点控制部分污染物、较少考虑区域性污染问题以及污染排放增长过快并超过环境承受能力的结果。”作为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王毅对雾霾的态度可谓相当冷静,“快速发展了几十年,污染问题积累了几十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解决雾霾问题。”

“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经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在王毅看来,当前,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已形成全球有史以来最为综合复杂的格局,只有构建科学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才能为解决包括严重灰霾污染在内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奠定良好的制度和行动的基础。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5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对此,王毅表示,不止5年,未来10年,都将是我国资源环境保护最艰难的时期,而这10年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关键时期,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需更加关注。

“从雾霾治理来看,最根本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结构转型以及可持续消费方式的建立,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王毅说。

“从立法到规划、实践,监管、评估,每一步都要实现精细化管理,需要系统的创新,最终要形成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彻底解决雾霾问题。我们必须看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创建制度体系会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任务紧迫而艰巨。”王毅表示,一方面,必须克服传统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各种既得利益束缚、解决新制度的理论难题,完成顶层设计,并在实践探索过程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政治上的共识、科技的创新、收入水平的转变都给创建生态文明制度提供了机遇。

“因此,未来10年,我们有必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抓住历史性机遇,围绕长远目标,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有效战略、实施步骤和支持政策,为塑造一个系统完整、运转高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治理模式而共同努力。”王毅说。

“治理始于制度,雾霾止于行动。”王毅认为,仅有制度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和采取共同的实际行动,不断提高制度执行能力和治理能力,改善政策实施环境。

作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王毅对《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一共才征收到寥寥数百条意见感觉十分意外,“全社会都关注雾霾天,为什么这么重要的法律修订,却没有太多人积极参与其中呢?当前,公众对环保还要有更高的认识、具体的行动。”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制定了完善目标和措施,但‘大气十条’本身不能带来清洁空气,需要有关部门的努力,也需要全社会包括每个普通人的积极行动。”王毅说。

“客观地说,我国社会的环保意识仍处于初级阶段。”王毅表示:“对于雾霾问题,我希望看到公众共同为环保出建议,共同参与大气污染治理。提出问题和批评固然重要,但是中国更需要能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案的NGO,帮助公众不断提高环境意识,而不仅仅是批评和抱怨,需要从‘我为祖国测空气’到‘我能为蓝天作贡献’。”

“公共参与必须有程序保障。要让公众知道该如何参与,看到参与结果,形成良性循环。”王毅强调,必须落实《环境保护法》的各项基本原则和制度,并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案中有更具体的体现和制度设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