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深 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8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总部经济呈多层次发展趋势
——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
本报记者 陈学慧 孙 璇

尽管“总部经济”这个概念诞生只有12年,但对我国很多地方而言,已经不再是个陌生的词汇。许多大城市或区域性中心城市都把发展总部经济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不仅如此,“总部经济”这个由中国学者总结提炼出的经济学概念,也已受到国际学者的广泛关注。

随着经济发展和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空间感缩小,总部经济有何新特点?能给地区经济带来什么?带着调研中的思考,《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总部经济理论的创始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研究员。

记者:您在2002年率先提出总部经济概念,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总部经济理论研究,并连续9年发布了《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您认为,总部经济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赵弘:所谓“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并通过“总部—制造”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发展总部经济为很多地区打开了一扇大门。

首先,总部经济有助于我国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我国城市间、区域间的资源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总部经济提出了区域间功能分工与功能配套的新思路——大城市发展设计、研发、营销等企业总部环节,中小城市发展企业生产制造环节,这种基于功能链的垂直分工,能够实现不同区域资源的优势互补,产生资源再配置收益。

其次,总部经济模式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企业总部的聚集能够使企业充分利用科技创新资源,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第三,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可在全球取得资源配置收益。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自身实力不断增强,具备了以总部经济模式“走出去”实施跨国经营、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我认为这是未来大型企业发展的方向。

记者: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区域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信息技术及管理技术不断更新,企业组织形态深刻变化,总部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赵弘:总部经济发展到现在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第一,总部经济经过十几年发展,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发展态势。在我国,既有世界500强总部企业数量第一的北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比较集中的上海,也有外向型经济向总部型经济转型的典范深圳、总部经济再造沿海城市的宁波,以及以专业为特色的五金总部中心永康等。不同城市对于资源的需求不同,如顺德、泉州等地,依托城市独特的产业优势打造特色产业总部基地,也为其他地区发展总部经济提供了积极的借鉴与启示。

第二,总部经济概念是由研究制造业而提出的,但其理念和思想不仅适用于制造业,也适用于服务业等其他行业。以服务业为例,越来越多的服务业企业在扩张过程中,按照总部经济模式进行服务分支机构的空间布局,这一点外国公司做得比较好,也是国内企业发展的方向。

记者:您如何评价顺德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

赵弘:经济强镇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总部经济,使自身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顺德采取了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不同的总部经济模式,通过发展电器机械专业特色型总部经济,成为小城市特色总部经济发展成效较好的地区之一。同时,通过发展特色总部经济,顺德基础设施等环境得到改善,城市的知名度也得到提升。

在最早的总部经济概念中,并不包括特色城镇,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特色区域和中小城市也可以打造出特色总部经济。这种特色总部基地吸纳专一性、特色化资源的能力并不亚于大城市。

记者: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地方都提出要发展总部经济,也出现了“绿色总部经济”、“总部经济产业园”等新提法,您如何看待?

赵弘: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都提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通过制定总部经济规划、加大政策扶持等一系列措施吸引各类总部企业聚集,取得了良好成效。

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总部企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领域,金融、商务、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总部企业不多,尚未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总部企业集团,总部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层次还比较低,核心竞争力尚待提高。我个人反对没有产业基础、产业特色的地区以总部经济名义搞所谓的“总部基地”或“总部园区”建设,这样没有产业基础的尝试很难成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