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5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年苦寒坚守 无悔教书育人
——记四川雷波县大坪子乡中心校校长马剑霞
本报记者 钟华林 通讯员 江泽明

5月7日,刚刚获得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马剑霞已站上学校的讲台。从北京到成都,再返回偏远的凉山州雷波县大坪子乡,她一刻也没停留。

“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我应该更加努力。”马剑霞告诉记者。

2002年,未满18岁的马剑霞第一次踏上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大坪子乡的土地,一待就是10年。10年时间,大坪子乡中心校的历史因为她的坚守而改写。

2002年,马剑霞从四川省彝文学校毕业,被分配到雷波县大坪子乡中心校任教。

大坪子乡是全县惟一没有通公路的乡,中心校除了几间房子什么都没有,老师住的房子是乡政府的,既是寝室也是办公室。每到下午山风肆虐,到了冬天积雪路滑,连水管都冻住了,日常的生活用品和蔬菜只能周末下山买再请人用马驮回来。恶劣的自然条件,异常艰苦的生活,乡里的干部、学校的老师都换了好几拨了,唯独马剑霞留了一年又一年。

回想起第一次去学校报到的情景,马剑霞的记忆清晰无比:蜿蜒的羊肠小道是上山惟一的路,往上是连绵不断的山峦,往下是波涛汹涌的金沙急流。4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后,跃入眼帘的只有破烂不堪的校舍,马剑霞忍不住哭出声来,“辞职离开”的念头一瞬间就萌生了。“看到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神,我就不忍心了。”马剑霞眼泛着泪花说。就这样,思想斗争最终以“教书育人”的胜利而告终。

10年时间在一个学校的发展历史中并不算长,但马剑霞在大坪子乡中心校的10年却改变了这个学校的历史。从留下来的那一刻起,马剑霞就暗下决心:教好书、育好人,让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2004年,马剑霞向学校提议开展“六一”国际儿童节庆祝活动,并主动承担活动的筹备工作。在她的努力下,彝家的孩子们第一次过上了属于自己的节日。

大坪子乡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家庭普遍贫困,不少学生被迫辍学。“我刚来的时候,整个学校只有4个年级,40多个学生。”马剑霞说。从那时起,去家访、送学生回家、做家长的工作就成了马剑霞的家常便饭,劝返“流失学生”、资助贫困学生也成了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7年,马剑霞成了大坪子乡中心校校长,一上任她就四处奔波,争取各级支持。终于在2007年秋季学期,大坪子乡中心校开办了五、六年级,成为一所覆盖一至六年级真正意义上的完小。2008年7月,大坪子乡中心校17名小学生毕业,宣告了该校没有毕业生的尴尬历史。大坪子乡中心校也由2003年的40余名学生增加到现在的203名。

现在的马剑霞更忙了,为了让孩子们每天上学、回家不再走上三四个小时,她要把学校办成寄宿制学校,还要让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能上学,像城里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育。

10年的苦寒坚守,无悔的默默付出。马剑霞就像一枝迎风怒放的索玛花,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实践着“教书育人”的理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