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3年5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近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亮点。比如,有的地方试点居住证制度,居住证持有人基本上享有本地居民所享有的市民待遇;有的地方推进“同城人、同待遇”,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和进城农村工享受到的公共服务水平;还有的地方实行户口与实际居住地一致的登记制度,剥离了公共服务、经济利益与户籍的挂钩,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套制度。这些都是各地围绕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进行的创新,为解决人口城镇化问题积累了一定经验。

分析起来,当前影响我国城镇化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口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进程中的许多矛盾、问题,都与人口城镇化的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直接相关。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关键是要加快体制机制的变革与创新,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障碍。首要的就是要尽快破解户籍制度改革难题,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往前走。户籍改革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优化社会管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各类城市如何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科学制定农民工落户条件,实行差别化户籍政策,需要作进一步研究探索。

还要看到,新型城镇化可以有多种路径探索,但核心都应当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推进城镇化,必须按照城镇人口增长趋势,进一步在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上下功夫,努力使城镇承载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管理水平等得到全面提升,确保城镇化发展与城镇承载能力相适应。城市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也需要进一步强化,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投入力度,特别是要提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公共服务水平,逐步解决优质公共资源短缺问题,为人们提供安居乐业的环境。此外,还要通过人口管理制度改革,运用公共资源和市场机制,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适度聚集,在城市群、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形成合理的人口分布格局。 (华 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