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在青岛一些大超市转悠,发现货架上有许多品牌菜,其售价是同类菜的3至4倍,但照样有人买,而且买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更有甚者,这类菜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为啥?原来它们都是“生态菜”。
这些“生态菜”产自青岛市郊各个区(市),生产者有当地著名的农业龙头企业,也有多个农户组织起来的农业合作社,还有实力较强的个体农业公司。尽管生产经营者的身份各异,但他们的生产标准几乎一样,“生态菜”的品质绝不打折扣。
“当初为种生态菜,我们曾把租赁的200亩农田荒晒了3年。”青岛博瑞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单义胜告诉记者,生态菜对地域、土壤、水质等生态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创业初期,他们专门请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对租赁地的土质、水质进行化验分析。听从专家的建议,先用3年时间晒荒地,施用有机肥让杂草生长,对土壤质量进行彻底改良。3年下来,经专家、教授验收合格后,这才按生态菜的流程标准进行生产。他们的菜上市后,恰好赶上去年的青岛奥帆赛,在顺利通过了60多项指标的质检后,奥帆赛蔬菜供应部门给他们开了绿灯,他们的菜走上了奥帆赛的餐桌,并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跟“博瑞”相比,青岛东颐金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创业初期则要顺利得多,原因是他们租赁的260亩地,因项目搁浅闲置了近3年,所以无须进行大的改造。“但要生产生态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公司经营者李学勇说,生产生态菜有若干“禁区”,譬如严禁追施化肥,严禁喷洒农药等等,这些硬邦邦的标准,要贯彻始终并非易事,比如说不用化肥这还好办,靠有机肥可以代替,无非是生产成本要高一些,但要坚持不打农药,困难就大了,既要在菜地架设多道防虫网,做到控制在先,还要引进物理杀虫、生物杀虫设施和技术,防止虫灾,同时,还要备足生物农药,防患于未然。有时候还要动用“拙办法”————人工捉虫,因为现在有些虫子,单凭上述手段很难做到彻底消灭。
“尽管生产生态菜门槛很高,投入也大,但市场前景广阔。”记者问李学勇为啥要从事这项产业时,他深有感触地说,“生态菜以绿色、有机的品质,排除了人们对食用蔬菜安全的隐忧,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现在我们的菜,订单源源不断,而且月月都在追加,不仅进入青岛的各超市,而且进入外地许多城市,最近就连北京的大超市,也点名要我们的菜。从目前的市场走向来看,即使我们再扩大一倍的生产规模,也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