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们这种农村家庭作坊起步的微小企业,过去从未在银行贷款。自从中信银行创立‘种子基金’后,我们成了最早受惠的公司之一,首批授信贷款就有300万元,去年9月到期归还后,中信银行又及时给公司授信贷款250万元,贷款运用正常,每月利息按时支付,从未发生逾期、欠息,‘种子基金’模式让公司吃了融资定心丸。只要守信用,企业发展需要的贷款是有保证的。”浙江海宁鼎浩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宋亚杰说起“种子基金”,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实践表明,中信银行杭州分行创立的“种子基金”最大的好处在于帮微小企业进入银行融资门槛,办贷又快,符合农村微小企业的需求特征,为农村微小企业找到了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
当地资金作“种子” 银行授信做“乘法”
在浙江,农村家庭工厂历史悠久,发展迅速,是全省块状经济的基础,已成为浙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支柱之一。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介绍,目前全省已拥有家庭工厂近65万家,从业人员374万人。长期以来,农村微小企业融资难成为制约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破解农村微小企业融资难,必须解决两方面难题:一是要解决微小企业本身信用体系不健全,担保体系不完备,进不了银行融资门槛;二是要解决微小企业财务制度不规范、信息不对称、资金流向不确定,难以与银行信贷审核标准对接,也让银行难以控制风险。为此,中信银行杭州分行多年来一直在探求两全之策,力求创新一种适合微小企业的融资模式:既能缓解微小企业融资难,又能严控信贷风险,实现银企双赢。
该行积极谋划设计,于2007年9月创立了微小企业“种子基金”融资模式:当地政府和企业提供适量资金做“种子基金”,中信银行再按8—10倍配比授信规模,以加大对农村微小企业支持力度。凡加入“种子基金”的微小企业,在授信规模内的贷款由“种子基金”担保,同时可追加其它抵质押、企业保证等担保方式。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或该基金不能满足其融资需求时,中信银行就会提供其它金融产品及服务给予重点支持。
为了稳步推进这一模式,在海宁市政府的支持下,选择了农村经济实力较雄厚、微小企业较集中的许村镇永福村进行积极试点。中信银行海宁支行、海宁永福村经济合作社、相关微小企业共同签订了三方协议,由永福村经济合作社出资50万元,作为“种子基金”牵头单位,相关企业按需贷款金额的20%出资共同组成具有500万元规模的“种子基金”,以永福村经济合作社的名义在中信海宁支行开立保证金账户,实行封闭运用,专款专用。
“种子基金”对贷款企业的贷款本息及费用等同时提供担保,即在贷款企业未能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时,由“种子基金”牵头单位先行代偿,再由“种子基金”牵头单位负责向贷款人和担保人足额追偿,所追回的本息仍存入“种子基金”账户内,不得挪用,以确保“种子基金”可持续运行。支行对加入“种子基金”的企业,贷款额度原则上不得超过其交纳基金数的5倍(含),且需其他两个或两个以上会员连带担保。
镇、村全力配合 试点运作获成功
在海宁市许村镇政府和永福村的全力配合支持下,“种子基金”试点顺利启动。
海宁市许村镇永福村家庭纺织企业发达,现有家纺企业1000多家,过去很难从商业银行贷款。“种子基金”融资模式推出后,中信银行海宁支行在调查摸底基础上决定对首批9家优质家纺小企业尝试“种子基金”模式融资,当年授信2250万元,去年9月贷款到期后继续授信1830万元,基本上满足了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需求。
海宁市宏强纺织有限公司通过早年家庭作坊的积累,后来以50万元人民币注册成立了公司,主要生产装饰布、沙发布、窗帘布和床上用品。由于无法在商业银行贷款,企业发展步履维艰。自从有了“种子基金”这一全新融资模式后,该公司通过这种模式,当年就从中信海宁支行以贷款形式得到授信200万元。贷款到期后,中信海宁支行又追加授信150万元。贷款到位后,公司征地3亩,建造了2800平方米厂房,生产发展加快,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家庭工厂,产品除内销外,还间接出口。2007年销售收入只有558万元,去年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公司销售仍然达1057万元,利润总额92.48万元,今年发展态势趋好,销售、税收、利润均实现较快增长。该公司总经理许一平感慨地说,“种子基金”不仅让他们进入了银行的融资门槛,还可以做到提早知悉贷款,以便公司对下年度经营发展及早谋划。
“种子基金”的扶持,使得一些发展前景较好的微小企业不断壮大,中信银行杭州分行就将这些企业及时转成正常授信客户。以浙江三星皮业有限公司为例,中信银行向其初次授信200万元时,公司年销售额才700万元左右。去年该企业实现年销售额2亿多元,成为海宁皮革服装的龙头企业。目前海宁市许村镇永福村家纺企业前30强中,有25家成为中信银行杭州分行授信支持的重点客户。
从两年来的运行情况看,以“种子基金”模式贷款的企业生产、销售正常,信用良好,银行信贷资金运用安全,本息按时回归,至今未出现不良。“种子基金”已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支持农村微小企业发展的新样本。
“种子基金”模式获得了当地政府和业界的首肯。他们认为这一创新找到了与乡、村扶持微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结合点,是新的融资担保方式的积极尝试,是农村微小企业银行融资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