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的“种子基金”已在试点村微小企业中萌芽,但培育成长、推而广之,还需要多方合力。
为推动“种子基金”模式的发展,去年中信银行海宁支行在原先的基础上,引入了浙江省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即由小额贷款公司配比一定比例的贷款资金,以壮大“种子基金”融资能力。新的尝试虽然“看起来很美”,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没有实质性的运作。
剖析其成因,主要在于“种子基金”模式,虽是银行倡导,却不是银行一方可单独作为的,而是需要与当地政府、贷款企业等合力培育。否则,“种子”的来源就成问题。没有了“种子”,“种子基金”难以成立。可见,真正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银行当唱主角,但完全依赖银行也是不可能的。
如何提高“种子基金”的作用?以下三条建议供各方参考:
一是扩大“种子”来源。当地政府应该千方百计帮助落实“种子”的来源,建议从地方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或从中小企业发展风险补偿基金中切出一块做“种子”,也可发动实力较强的企业出一定比例的资金,还可吸纳小额贷款公司或担保公司出资加入,这些“种子”单位的相关利益可协商解决;
二是加大对“种子基金”的宣传力度。可采取银行、政府、企业联合宣传的方式,详细推荐“种子基金”,使这一模式尽快成为小企业的常规融资渠道之一;
三是放大“种子基金”的范围。“种子基金”模式是一种风险可控、简单易行的融资模式。从近两年来的运作看,主要在微小企业中实施,倘若创造条件,复制推广,让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这一融资通道,必将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