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糖期货自2006年1月6日上市至今,参与者日益广泛,交易量和持仓量稳步增长,成为世界农产品期货市场最活跃的期货品种之一。同时,市场功能较好实现,白糖期货已经成为涉糖企业的风险管理平台。郑州白糖价格已经成为白糖行业生产、经营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极大地促进和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为食糖行业最终融入全球食糖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7年国内白糖期货成交9094万张合约,日均37万张,成交量占国内期货市场成交总量的12.5%,年末持仓62万手,占国内期货市场16.8%的份额。2008年1—8月份,共成交期货合约14170.7万手,日均成交118万手,日最高交易量达215万手,成为国内最活跃的期货品种之一。
白糖期货价格波动趋势基本反映了国内食糖市场的供求状况,和国际食糖期货价格的总体运行趋势基本一致,实现了期货市场发现远期价格的经济功能。
白糖期货上市以来的价格走势,基本反映了国内现货市场的供求状况,白糖期货价格和现货市场价格运行趋势基本一致,但在运行方向上往往要先于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郑商所白糖期货上市后,白糖期货价格信息通过路透社等资讯机构每天向全球发布,已逐步纳入到世界食糖定价体系之中,并开始对国际食糖市场产生影响,其总体走势和纽约原糖期货价格走势具有相关性,但是更多的时间内是反映国内白糖市场的供求状况。如2006年3月份以后,郑州白糖期货价格先于纽约原糖期货价格逐步回落,主要是我国抛售国储糖,增加市场供应,国内白糖期货进行了充分的体现。2007年7月份以后,受我国收储信息的影响,白糖期货价格脱离了国际市场低迷的格局,开始稳步上扬。
白糖期货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功能开始显现,糖企参与套期保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白糖期货一上市,现货企业就成为市场积极参与者。因为市场运行平稳,交割月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基本趋合,基差变动合理,参与白糖期货套保的食糖企业,大都取得了预期的保值效果,尤其是2007/2008榨季,白糖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的功能显著发挥。
食糖是价格波动较大的商品,食糖价格的剧烈波动对制糖企业、糖商、终端企业、蔗农造成了巨大的价格风险。在没有期货机制下,制糖企业缺乏价格避险工具,糖价急剧下跌时,制糖企业大面积亏损,企业普遍给农民打“白条”,如1998/1999年榨季,蔗区有些县拖欠农民的“白条”款逾千万元,全行业90%以上的企业亏损,亏损额高达数十亿元。到1999年,中国糖业发展进入低谷,全行业连续四个榨季亏损,亏损额高达上百亿元,拖欠蔗农蔗款数十亿元,丰产不丰收,严重影响广大蔗农的种蔗积极性。
就食糖贸易商而言,糖价的大起大落同样带来了很大的价格不确定风险,众多的糖商为回避糖价下跌的风险,不敢大批量购糖和存糖,只能随行就市,小批量购销,增加了市场成本,加剧了食糖销售的不顺畅和价格的不稳定性;就食糖终端用户而言,糖价波动所带来的原料成本、利润暴露在市场风险之中。
食糖价格在大幅上涨时企业盲目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尤其是蔗农大量增加种植面积,导致糖料产量刚性增长,而糖料的刚性增长进而导致价格下跌和熊市,前期投资产生不了合理的回报,企业和蔗农产生亏损,蔗农纷纷放弃糖料种植,又造成了产量下降、价格继续大幅波动的恶性循环。
白糖期货价格为广大蔗农获得稳定的收入,理性看待白糖上涨和下跌并合理地安排糖料种植面积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三农”政策。白糖期货价格信号反映未来的供求关系,提前形成下一榨季的预期价格,很好地为地方政府在新榨季前制定合理的糖料收购价格提供参考,对蔗农具有预期指导作用。在本榨季价格大幅上涨或下跌时,对下榨季的价格就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借助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以理性看待价格涨跌,合理安排糖料种植面积,避免耕种面积多时现货跌,耕种面积少时现货涨的恶性循环。
白糖期货上市后,不少制糖企业在蔗区大力发展“公司+农户、订单+期货”模式的订单农业,实行蔗糖联动价,制糖企业根据对市场的分析判断制定生产计划,在甘蔗种植环节通过“订单”的模式锁定糖料收购价格;在销售环节通过“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规避价格风险,实现预定利润。
期货市场为蔗糖价格挂钩联动创造条件,使糖厂和农户结成利益同盟,从此形成一个稳定农民收入和企业经营利润的长效机制。白糖期货的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为订单农业提供了保障,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我国糖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郑州商品交易所研发部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