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上水平重在补短板
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明确要求。未来,如何通过催生文旅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更高质量地发展文化旅游业,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旅游业繁荣发展,文旅融合速度加快。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出游人次同比增长15.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同比增长17.9%。入境游市场同样呈现出高增长态势,初步统计入境旅游人次为0.95亿,同比增长55.4%,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3.4%。从全国旅游景区来看,传统文化类景区增速明显,由2012年的2064个增加到2023年的4000余个,实现年均增长8%。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8月份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明确提出,着力丰富产品供给;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景区提质扩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从供需两端发力,持续激发消费潜力,巩固旅游市场持续向好态势,把握游客偏好特征,是落实好相关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不过,一些短板弱项也不容忽视。一是部分景区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深入,缺乏当地特色,造成景区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面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兴趣爱好的游客,文旅产品品类还有进一步丰富的空间;三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度还应提升。文旅融合,并非简单地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叠加,而应从多方位入手,在体制机制层面完全打通,在资源上实现协同,通过不断打造文旅精品,提升文旅核心竞争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品位文化需求,从而推动文旅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
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强文物资源活化利用,不断优化文旅服务和产品供给,完善要素配置。例如,在规划主题旅游路径时,既要注重古建筑,也要将那些自然风光和红色景点规划进去,根据游客需求,推介多种特色游路线,实现全域旅游目标。在加强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方面,可深入挖掘文物资源旅游价值,依托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街区、名村名镇,打造重点景区,建设文物研学基地,开发历史文化游、红色游等多样化的文旅产品,让游客“来了有看头,回家有想头”。
另一方面,完善文旅要素配置,提升文旅服务能力。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介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开发游客喜爱的文创产品。丰富夜间文化生活,在景区开展当地民间戏曲及演艺活动,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链,形成文旅消费新业态。规范市场秩序,倡导诚信经营,公示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投诉举报电话等。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升文旅服务质量,推动文旅市场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