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为乡村振兴增活力

越来越多的青年返乡入乡,契合了乡村人才振兴的需要,也说明乡村的吸引力在增强。新农人还面临不少困难,给新农人更多的阳光雨露已成为共识。要鼓励新老农人之间的联合和合作,一起把产业做大、链条做强。

近日,一档名为《种地吧》的综艺节目在青年人中走红,从播种到收获的种地全程引发网民的热议。综艺节目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射。截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1220万。按照有关规划,到2025年,这一数量将超过1500万。这引发了人们对新农人的关注。

新农人,新在哪?“新”包括了年龄因素,但这还不是主要的。所谓新农人,新在新产业、新业态、新理念、新模式。人们习惯用“种地”二字代称农业和乡村产业,其实新农人的选择空间广阔,不只是种植养殖,还包括农村二三产业。即使是经营大田,他们的理念和手段也不同,有的农旅融合,有的种养结合,给行业带来新气象。在此基础上,他们以农业和相关产业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获得与城市工作相当的收入。

相比大多数青年人向往城市,新农人的选择看似另类,但如果放在城乡融合的大背景下就不难理解了。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水平达到70%后,人口流向城镇会逐渐减速至平稳发展。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达66.16%,人口总体仍处于由乡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放眼城市,随着农民工群体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主力军,他们的想法与老一代农民工明显不同。再看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人口外流趋势放缓,各种返乡入乡情况日益增多。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返乡入乡,契合了乡村人才振兴的需要。人们普遍看好新农人的生力军作用,因为他们有技术、管理或资金优势,思维活跃、眼界开阔,其中的一些是急需紧缺人才,有望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变量。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返乡入乡,也说明乡村的吸引力在增强。对个体来说,返乡或进城并无高下之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人们的职业选择是经济理性的,会有情感因素,有政策感召,更有现实考虑。其中,职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是主要因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重要因素。权衡之后,到农村去自然成为一种选择。

如今,乡村生活成了短视频平台的一大热门流派。自然风光、田园气息、农趣农味,颇受网民欢迎。不过,种地并非镜头中的那种浪漫,不仅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而且要面对各类风险。辛勤耕种能不能丰收,丰收后能不能卖个好价钱,这些都不确定。土地怎么流转、品种如何选择、销路怎么打开,这些都要考虑。

可以看到,新农人面临着不少困难,有的是农业从业者的共性问题,例如土地、资金等问题;有的是本群体的特殊问题,例如“水土不服”。给新农人更多的阳光雨露已成为共识。首要的是普惠性政策扶持,在项目审批、信贷发放、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另外还应有针对性的专门举措,在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解除其后顾之忧。

鼓励支持新农人,也不能冷落了老农人。新老农人各有优势,都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力量。只要是真心务农,无论新老农人都应欢迎。从数量看,新农人只占农业从业人口的少数,老农人依然是主力。从现实看,成功的新农人都团结、带动了一批老农人。要鼓励新老农人之间的联合和合作,一起把产业做大、链条做强。乡村的需求是多元的,需要各层次各类型人才。

此心安处是吾乡。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能让乡村的机会吸引人,让乡村的环境留住人,越来越多的人都将在乡村成就一番事业。

2024-06-04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5585.html 1 <p> 新农人为乡村振兴增活力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