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老城探寻津沽韵

本报记者 商 瑞

天津古为退海淤积之地,九条河流在此汇聚,故称“九河下梢”。作为干流,海河通达南北,沟通外海,漕运业兴盛发展,一座“老城”更孕育了津沽文化。明朝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天津正式建城。它东西长,南北短,被称为“算盘城”。如今虽然城墙无存,但老城依然清晰可辨。

记者来到天津城市发祥地——天津老城,在这里搜寻老城记忆,感受城市发展脉搏。

溯海河而上,乘船一路向西,600多年的历史在此汇聚。天津古文化街以天后宫为中心,由宫南大街、宫北大街组成,比邻三岔河口,随着漕运的发展不断向东西延展。

妈祖文化专家、天津天后宫管委会原主任蔡长奎介绍,自隋朝开通南北大运河以来,每年大批漕船向北经过天津三岔河口,经潞河北上通州和北京。除粮食外,南北方土特产、丝绸、建材都成为运河运输的重要物资。

晚清时,随着天津开埠,海上运输逐渐取代了运河运输。天津成为河海运输的重要枢纽,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作为水陆交通要冲的天津三岔河口形成了“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格局。清代画家江萱绘就的《潞河督运图》,再现了“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的盛景。而清代人汪沆在《津门杂事诗》中写道,“天后宫前舶贾船,相呼郎罢祷神筵”,描写了船工们出发前祭祀的热闹场面。

历经明清两代,天津由卫升州至府,在清朝更是设立了钞关、御史署、运使署等政务机构,天津成为京畿重镇。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发展,文化、教育、艺术、民俗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如今,站在亲水平台,放眼海河两岸,商业楼宇鳞次栉比,汽车往来穿梭不停,一派繁忙景象。天津图书馆研究馆员方广岭说,不断发展的运输业,让南北风情在天津融会贯通,派生出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商文化、港口文化及商埠文化。可以说,流淌千百年的海河水,孕育了天津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

步行在天津古文化街南端入口,斗拱雕花的“津门故里”牌楼下,天南地北的游客在此拍照留念。仿古建筑内,桂顺斋、老美华、舜耘堂等天津老字号游客不断。而在不远的名流茶馆,抖不完的“包袱”赢得阵阵喝彩。

“老百姓或进来听相声、评书,或品一段鼓曲、看段杂技,天津市民文化中的诙谐淡然和市井气息,就来自这种接地气的文化氛围。”方广岭说,清末天津卫“四大茶园”金声茶园、庆芳茶园、协盛茶园和袭胜茶园都在老城,逐渐形成了天津时调、天津快板、京东大鼓、京韵大鼓、铁片大鼓、快板书等曲艺形式。

开放的胸怀让天津吸纳了京都文化、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更融入了江浙文化和闽粤文化。“蝴蝶”状的镂空木雕寓意“通达吉庆”,而“里弄式”建筑则在徽式风格中融入西洋建筑的特点——位于天津市古文化街的通庆里是天津市规模最大的中西合璧建筑群。“中西合璧、南北交融”不仅表现在建筑上,著名思想家严复寓居天津,翻译了《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号召人们“自强保种”“与天争胜”,启迪了近代中国进步思想。

而今,承载老城记忆的天津市南开区,正通过“文化+科技”“传统+现代”跨界融合,依托鼓楼、古文化街、天后宫“文化金三角”,加快推进古文化街区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用潮流元素和数字技术激活“非遗”和老字号IP,建设天津旅游消费打卡地。

“商圈之外,创新南开正开启未来。”天津南开区古文化街管委会副主任王莹说,天津南开区将依托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两所百年名校,打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转化”链条的创新中枢。激荡600年的历史岁月,铸就了天津开放的意识、广阔的胸怀、勇于争先的胆魄;而展望未来,天津老城神采奕奕、步履稳健!

2022-08-14 本报记者 商 瑞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9142.html 1 <p> 老城探寻津沽韵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