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涉县梯田:文化生根 产业开花

本报记者 王胜强

从太行山高速一路向南,进入邯郸市涉县境内,层层叠叠、盘山绕梁的梯田随即映入眼帘。

涉县旱作石堰梯田位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太行山腹地,总面积26.8万亩,集中分布在井店镇、更乐镇和关防乡的46个村庄,1990年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为“世界一大奇迹”“中国的第二长城”;2014年被原农业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1年,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被评为“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之一;今年5月20日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应时与守则

最具代表性、最具规模的梯田位于涉县井店镇王金庄片区,面积达1.2万亩,土层平均厚度不足0.5米。旱作石堰梯田系统为雨养农业系统,历史可追溯至13世纪,已延续700多年。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这里的人们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书写着愚公移山、修梯造田的故事,还传承和保存了77种农业物种,其中包括171个农作物传统品种。

“正是因为旱作梯田系统能够保持资源匮乏区人们的基本生计安全,蕴含着独具特色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展现出壮丽多彩的生态与文化景观,其在生计、生态、文化、景观等方面都表现出突出价值,才能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涉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贺献林说。

时至今日,王金庄梯田系统依然在保持运转。清晨五点,王金庄村村民王爱吉就饮好了驴,给驴背架上驮篓,从家里出发去梯田。“再晚就热了,离地远,早去早干完。”说着,她也麻利地攀上了驴背。蹄声笃笃,一个个和王爱吉相似的身影依次出村,任由识途的毛驴载着往北边山沟而去。这是村民们普通一天的开始,此时太阳尚未完全升起,山林一片柔和,山间野花遍地,几处鸟儿鸣叫,宁静中诠释着最朴实的勤劳与坚韧,平凡间饱含着对生活的真诚与热爱。

艰苦造田考验着人们的意志,旱作梯田的田间管理则丈量着人们的耐心和智慧。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人们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旱作梯田农耕技术,它秉承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并与集雨保墒相结合,用地养地并举,通过锄、犁、耙、翻的工作方法,实现雨季集雨,旱季保墒。当地人还在此基础上,根据干旱气候和独特地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集雨蓄水体系,包括水库、塘坝、水窖、水井、水池、水柜,用于蓄集雨水和泉水。为有效控制梯田的土肥流失,人们在石堰边沿种植花椒树,花椒树的根系延伸与盘绕不仅能够增强石堰的结构稳定性,还能够蓄土保墒、减少水土流失,收获的花椒还可增加收入。

毛驴与花椒

城里人买车,王金庄人养驴。村子地处山势陡峭处,爬坡能力极强的驴自然成为村民们首选也是唯一的劳作伙伴和交通工具。在王金庄,无论石屋有多小,都会留下一方空间给毛驴,尽管这个空间十分逼仄,有时只能容下一个驴身,但对于“一头驴相当于家里半个产业”的王金庄人来说,不可或缺。

“真正的王金庄人,个个都是驯毛驴的好手,驯得好的驴不仅能稳稳地背着装满粮食、农具的驮篓走漫长的山路,还会自己找准角度就势卸下背上的粮食。”王金庄村一街村委会委员王林定说,“最多的时候,全村养驴达1000多头,现在仍有近300头。”

涉县以“三珍”最为有名,花椒、核桃、柿子都是农民增收的“当家花旦”。井店镇拐里村的花椒是出了名的“香”,拐里花椒交易市场是目前华北地区最大的集加工、仓储、物流运输、销售于一体的花椒交易中心,不仅将当地花椒销往全国各地,还引入重庆、四川、山东等省的优质花椒进行交易。

花椒耐寒、耐旱、抗病能力强,尤其适合在干旱缺水的山坡或梯田上生长。这里的花椒以“绿色、有机、安全”著称,已被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涉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河北省花椒调味品之乡”,在邯郸市率先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

“随着交通日渐便利,尤其是太行山高速的开通,物流四通八达,花椒生意越来越好。”拐里村党支部书记王献琳说,收花椒、卖花椒,拐里经营花椒生意的人越来越多,村里很多人做起了“花椒经纪人”,走出大山,奔走于省内外,还有些人在县城、市里开了铺面,进行批零买卖。就连周边镇、村的村民乃至外省市的人都被吸引到这里,做起花椒生意。

“花椒全身都是宝,除了本身可以做调料,花椒籽可以用来榨油,出油率高不说,还是低脂低热量的健康食品。榨油的渣滓和花椒杆还能当饲料。”谈起花椒产业,拐里村“花椒经纪人”赵庆魁滔滔不绝。他从事花椒生意已有三十多年,从“肩膀扛袋子”到三轮车、电动车来回跑,再到现在拥有两辆卡车运销花椒,生意越做越大,家里不仅盖了新房,还购置了两辆轿车,年收入达10余万元。

随着村里人腰包鼓起来,大家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更高的期待。“下一步我们计划延长花椒深加工产业链条,做大、做强自己的花椒品牌。”王献琳说,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三期花椒交易市场,建成后在促进整体村民就业、增收的同时,还能带动周边地区的农产品异地流通、提升花椒产业化的发展速度。

乡村与旅游

现在,王金庄这张名片已不单指一个村,而代表了一整个片区。长达几十里的山沟,串起一个个美丽乡村,展开了一幅流动画卷。随着太行山高速的建成通车,更让沿线村庄搭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乡村旅游也火了起来,越来越多的村民享受到便捷交通带来的发展红利。

“梯田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良好资源,因此这几年我们围绕旱作梯田农耕文化做了很多文章,通过挖掘石头文化、毛驴文化、饮食文化,建成了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王金庄研究院和梯田展馆,推出集林果、药材、采摘、观光于一体的农业新模式,希望通过发展梯田生态游、毛驴体验游等休闲旅游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看这条路子非常好,目前参与的群众也越来越多!”涉县井店镇党委书记赵志刚说。

片区内的刘家村生态环境优越,自然风景秀丽,当地镇政府带领村里整合闲散房屋,集中打造“山间民宿游”;流转农户土地,集中打造“花椒采摘游”;统一规划滩涂,集中打造“生态山水游”;积极丰富业态,集中打造“假日休闲游”。在资金投入上,通过政府先期撬动、争取政策支持、盘活集体资产、积极招商引资、鼓励个人投资等方式,多种渠道解决“融资难”;在运营模式上,依托“政府引导+企业管理+村民参与”的方式,构建起乡村旅游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据刘家村旅游管委会主任郭芳艳介绍,截至目前,刘家村已建成风格独特的民宿小院20多个,建成登山步道3000多米,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快捷宾馆、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喊泉、摇摇桥、游艇等娱乐设施相继完善,举办了中国·涉县首届花椒采摘节启动仪式,游山水、坐游艇、采花椒、住民宿已成为新常态,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度假村、“网红打卡地”,被誉为“太行小漓江”。

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既美了环境,也富了乡亲。现在,刘家村节假日高峰期日接待游客可达上万人,村集体经济增收20多万元,该村也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俗话说“靠山吃山”,如今的王金庄人将这句老话赋予新意,在种好梯田的同时因地制宜探索着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旅游、农产品产业发展之路,以山里人特有的坚韧品质,缔造着一个又一个属于“天梯”的奇迹。

2022-08-14 本报记者 王胜强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59140.html 1 <p> 涉县梯田:文化生根 产业开花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