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短视频、线上直播、网络游戏、网络课堂等加速发展,特别是5G网络进入商用,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新型违法犯罪活动日益增多。一些新的应用程序使人们的联系和交往方式不断发展,骗子的剧本也随之不断翻新,令人防不胜防。
如今,传统刑事犯罪“移步”互联网,“技术”被异化为“骗术”层出不穷,网络犯罪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科技之殇。利用或针对网络实施的犯罪不断滋生蔓延,愈演愈烈。
同时,“动动手指就犯罪”,新型网络安全风险凸显,主要体现在网络贩枪、网络黄赌毒、网络传销、电信网络诈骗、网络套路贷、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随着移动互联在沟通方式、支付方式、大数据整合等方面的深刻影响,移动终端已成为诈骗“主战场”。有的犯罪分子还借助“金融创新”“互联网+”等实施金融诈骗。疫情期间,借助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和隐蔽性,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更是高发多发。
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绝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温床。面对网络犯罪高发多发态势,司法执法部门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促进依法治网,这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今年1月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控新型网络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来抓,提升网络社会综合治理能力,不断健全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
打击网络犯罪,需各部门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构筑打击遏制网络犯罪的“新高地”,共同织密网络安全防护网。从具体举措来看,既要构筑大数据安全“防护罩”,把大数据安全作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础性工程,依法严厉打击侵犯公民隐私、损坏数据安全、窃取数据秘密等违法犯罪活动,又要构筑新业态风险“隔离带”,坚持鼓励创新与确保安全相统一,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既留足发展空间又坚守安全底线。
同时,全链条、全方位打击网络犯罪。近年来,相关部门共同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净网”专项行动、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等,加大了对网络“黑灰产”的治理力度。从依法严惩的角度讲,要在解决事实认定、证据收集完善固定、法律适用等问题上持续用力,铲除网络犯罪滋生土壤,让不法分子得到应有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