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19年12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缘文化下的北大荒文学镜像
□ 施新佳

北大荒文学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多元而独特的魅力。

《北大荒文学研究》以地缘文化视角发掘出北大荒文学镜像,以开阔的视野,历史性与共时性相结合,探讨了北大荒文学的轨迹,考量北大荒文学的特征,是北大荒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研究北大荒文学,作者首先以开阔宏大的视野,纵横联结的方式,梳理了北大荒文学的发展流变,并以史论结合、点面兼顾的方法,探究文学现象,分析作家作品,从而展示了各种类型的文学创作,洞察了不同作家群体的精神立场与写作姿态,全面展开了北大荒文学图谱,为后面的阐述与分析提供了良好的引导机制。

作者从整体上考察并呈现了“北大荒文学形象的嬗变”。按“蛮荒”“拓荒”“家园”的线性时间组织行文。从萧红的传统文化情结到闯关东移民的书写,再到当下作家心灵的守望,线索十分清晰。著者对北大荒文学也进行了横向的考量,纵横结合,钩织起了北大荒文学的骨骼,以大量的作家作品为血肉,丰满着图谱,这些零散的点,绘织起整体的面,从而整合出一个完整的北大荒文学体系。其中,勾勒了北大荒知青的面孔,在清晰的坐标参照中,有条不紊地向读者介绍了重要文学类型的代表作家,给出了准确清晰的概括,极大丰富了著作的话语体系。

书中,作者从地缘、人缘、时代等角度,尤其是从地缘文化的角度,探究北大荒文学话语与社会主流话语之间的关系,这是全书的主要话题。作者既有理性的概括提升,也有对个案的分析解读,建构了一个生动而富有活力的话语体系。从作家主体、文化心理、思想内容、叙事模式、美学风格等方面,发掘北大荒文学具有的意识形态性和时代感。除了学理性概括,著作还以散落在各章中的作家作品为个案,构建了一种受到主流话语统摄的审美空间。

在考察北大荒地域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相契合,彰显独特的北大荒文学特征时,著作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具体文本的支撑,并伴随着规律性的总结与提升,有时也融入个人的情绪体验。在探究分析中显现著者深刻独到的学术创见,这些具有考辨意识和主体见解的话语,体现出作者对北大荒文学风貌的深刻洞察。

作者以批判的思维,辩证的书写评述着北大荒文学,以严谨准确的语言,对北大荒文学进行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研究。无论是概念的界定、文化形态的观照,抑或是文学史地位的思考,都展现出作者扎实的学术研究精神与深入的理性分析能力。

学理上,本书从地理位置上锁定了北大荒文学的自然生态环境,继而观照其文化生态,这包含在北大荒文学中复杂、深刻的现象。与绪论相呼应,著作在余论中将北大荒文学置于文学史的视域予以观照。著者对北大荒文学的特殊性进行了辩证的思考。一方面,肯定其文学的丰富性,及其对于中国文学的意义,另一方面,也遗憾地发现北大荒文学始终没有进入文化中心,著者认为进入文学史要具备若干前提,这种规律性的解读,包蕴着著者对文学的认知判断。在余论中,著者延续前文关于文学地域性的解读,再次强调了地域文化心理、意识形态的引导对于北大荒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观照到北大荒文学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多元而独特的魅力。

作为一位对北大荒文学前景有期待的研究者,余论最终落脚在对于地方写作的困惑、突围与展望的话题上。在对北大荒文学的地域文化特色充分肯定的前提下,著者高屋建瓴地指出北大荒文学不能完全依靠本土经验,未来发展的关键是作家要具备广阔的人类视野,可见著者对北大荒文学的积极建构的努力。

如果说地域特色赋予地域文学独特的魅力,那么,表现丰富的人类生存景象和精神世界则会进入更宽广的空间,也会带来更多对话与交流的可能。著作对北大荒文学及其他地方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镜鉴。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