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并扩充了消费这一经济内生动力。但是,消费金融在最近几年持续扩张中也出现了不少离道偏轨及失准脱靶现象。针对消费金融的乱象,监管层近年来举措不断。治理消费金融乱象还有赖于制度设计与机制规范
消费金融服务的是消费行为,目的是通过居民的适量负债来撬动消费市场。从这个角度看,消费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并扩充了消费这一经济内生动力。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40万亿元,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76%,消费已连续5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多年来,传统金融覆盖的往往是白领、高收入者等优质客群,一些低收入群体如大学生、年轻蓝领等客户的金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为此,消费金融通过创设低门槛、无抵押与快捷审批通道的信贷供给方式,填补了金融供给端空白,从而使得现代金融的普惠功能产生溢出效应。相比消费信贷模式较为成熟的美国,我国消费金融渗透率(短期消费贷款/消费支出)处于较低水平,市场潜力仍然很大。正因如此,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金融与产业资本加入到消费金融中来。
但是,消费金融在最近几年持续扩张中也出现了不少离道偏轨及失准脱靶现象。一方面,整个行业基本处于野蛮生长状态,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外,即便是银行信用卡也任性滥发;另一方面,为了争取更多客户,许多消费金融供给主体在线上和线下渠道大量发布引诱年轻人借贷的不实广告,同时放松对借贷人资格与信用的必要审查,并千方百计地规避监管层的授信额度限制。
野蛮生长自然会带来一系列经济与社会问题。据《2018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得出的结论,我国消费金融的使用者主要是年轻群体,18岁至39岁群体使用消费信贷的占比超过66%。其中,除了少数人的收入能够覆盖消费金融还款需求外,绝大部分都是收入较低、偿贷能力不强的群体。也正因此,去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高达788.61亿元,由此带动了银行资产不良率的攀升。同时,还有不少年轻人本着超前消费、任性消费、享乐消费的理念,随意超额借贷,最终将债务转嫁给了父母和家庭。
针对这一消费金融乱象,监管层近年来举措不断,比如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叫停校园贷、对第三方支付实施“断直连”等,同时还发布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等若干指导性文件,并且无论是信用卡发行还是消费金融公司牌照发放,都出现了明显减速迹象。不过,治理消费金融乱象还有赖于制度设计与机制规范。
首先,在控制牌照的同时,应加快征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合理有效的消费金融业务监管框架,对于贷款利率、贷款额度给予适度指导;其次,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加强对信贷需求方的适当性管理,凭借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创建出对资金借入方财产收入、负债状况等各项指标的灵敏识别机制,并据此合理授信,以隔离高杠杆带来的金融风险;再者,在建立起对失信人联合惩戒制度的基础上,要将失信处理状况通报本人工作单位,同时在网络平台与相关媒体上广为公布,以此构造出借贷有度、消费有序的良好金融氛围。更为重要的是,有必要通过大学课堂、网络媒体以及餐饮娱乐场所对年轻消费群体展开有针对性的消费教育,引导他们养成合理举债和理性消费的行为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