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8年6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照孩子的精神世界
□ 康琼艳

与其他国产电影类型片取得不小进步相比,唯独儿童电影似乎不见风生水起的征兆,相反越发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六一儿童节已经到来,不少瞄准儿童观影群体、重温童年回忆的影片也已登陆院线。纵观今年“六一档”,依然是动画电影占据绝大部分席位,机器猫系列无疑是此间众多儿童电影的领衔之作。作为一个大IP,哆啦A梦几乎每年都会携新片与观众见面,不仅受到小朋友的喜爱,同时也承载着很多成年人的情怀。去年端午档期中,这只蓝胖子甫一登场就获得了首日3400万元的票房成绩,同期上映的七部国产动画票房加在一起还不到《哆啦A梦:大雄的南极冰冰凉大冒险》票房的一半。今年哆啦A梦系列电影仍然被人持续看好。

的确,近年来好看的国产儿童电影越来越难觅踪迹,热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也因语言粗俗、动作暴力、价值导向偏差等问题广受诟病,叫好又叫座的更是屈指可数。在国内电影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的征途上,喜剧、武侠、科幻、悬疑等各种类型片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唯独儿童电影似乎不见风生水起的征兆,相反越发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反观国际电影市场,儿童电影作为重要的题材,一直占据着相当的地位,全球每年生产的儿童电影不在少数,不仅收获了大量票房,也带动了一系列衍生品的开发。

国产儿童电影缘何难以赢得观众的赞誉,首先还得从影片自身找原因。长期以来,国内儿童题材影片的创作往往陷入低幼化的误区,创作者容易低估孩子们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一厢情愿地为孩子描绘一个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世界。浓重的说教意味不仅无法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反而让原本可以立体丰满的故事变得粗糙干涩、缺乏情感,甚至不合情理。

事实上,根据不同智力水平制作符合年龄观看的作品这一点本身是没错的,但如果把低幼化简单等同为愚蠢化、浅薄化,这样的作品怎么能让儿童入脑入心呢?有感于此,中国传媒大学教师刘京晶曾尝试制作了一部以成语文化为背景的儿童剧。她认为,由于生长环境的变化,如今的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都非常多元,远比创作者预想的成熟。在这种情况下,说教式的口吻、过于夸张和直白的表现方式、低层次和娱乐化的艺术手法,很容易抹杀孩子们的想象力,也丧失了艺术作品给儿童以精神涵养和审美滋润的功能。

在经历了对低幼化的否定之后,业内人士提出,只有实现向“全龄化”的转变,中国动画电影才能走出低幼。很多日本动漫作品所探讨主题都颇具深度,因而吸引了不少成年人的喜爱。有调查显示,日本动漫产品的受众平均年龄为32岁。

然而,回归儿童电影这个主题,全龄化似乎只是“看上去很美”。现如今,很多打着“合家欢”口号的影片,多是把成人心中的生活当做孩子眼中的世界,尽管主题不错、立意尚可,但是单纯的外壳里包裹的却是复杂的万物,很难真正抵达孩子的内心。笔者认为,某种程度来看,全龄化是对拓展成年人动画电影市场的一种诠释和补充,是“小手拉大手”营销模式的一种变现。儿童观影群体或许只是这一概念下的附庸,并非真正从“为儿童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出发。在当前的艺术创作背景下,低幼化到全龄化的转变,是动漫产业的一次揠苗助长,受到忽略的依旧是处于弱势话语权地位的孩子们。

当然,儿童电影之所以一直寂寞,不够友好的市场环境也是阻碍优质作品面世的致命羁绊。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儿童电影往往很难得到市场青睐,发行渠道不畅,因此难以在主流院线中看到儿童电影的身影。由于开机没有钱、院线不发行、上线不叫好,多数儿童电影只能选择走低成本、小制作的保守路线,有的甚至沦为粗制滥造的代名词。恶性循环不断往复,一代代孩子们就这样失去了宝贵童年的精神陪伴。

儿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儿童电影的发展既有商业属性,更是一种公益事业。在英国,多数院线都设有儿童俱乐部,平均每两周就会有新影片上线,放映周期也长于普通商业片,甚至还针对自闭症儿童设有灯光更暗、音响稍小的特殊场次。或许,蹲下来,关照孩子的精神,还需要这个世界给予更多的诚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