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度集聚,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环境优越,初步拥有国际超级大港、商贸枢纽、科技创新、知名高校、国际金融服务能力等五大核心要素。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级的城市群、海港群、空港群、产业群,具备成为全球一流湾区的竞争力。
综合开发研究院(深圳)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日前共同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与前瞻”研讨会,多名专家共同解读、展望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规划和发展。专家们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应注重城市间的合作分工,发挥要素集聚和空间集中效应,提升湾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在研讨会上作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研究》报告。这一课题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受深圳市发改委委托完成,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各项规划作了系统论证。
报告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度集聚,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环境优越,初步拥有国际超级大港、商贸枢纽、全球科技创新、全球知名高校、国际金融服务能力等五大核心要素。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级的城市群、海港群、空港群、产业群,具备成为全球一流湾区的竞争力。但目前也存在空间发展差异过大、产业结构水平亟待提升,粤港澳关系亟待进一步深化等问题。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必须坚持世界标准,充分发挥要素集聚和空间集中效应,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唐杰表示,以初步建设形成的珠江轴为基础,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空间规划要加快沿海城市带的发展,形成以港深为引领、以沿海为带、以珠江为轴的“T”字形空间结构,建设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五大城市圈——湛茂阳城市圈、澳珠中江城市圈、港深莞惠城市圈、广佛肇城市圈和潮汕城市圈。他认为,应强化产业升级和功能疏解两大抓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口的合理分布,扭转人口过度向粤港澳大湾区轴线集中的现状,提高东西部沿海城市带的人口密度。
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丘建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规划不能是简单在形态上叠加,而是要建立起区域内有机的联系,要重点关注区域城市群中如何分工合作,怎么做到优势互补,城市之间怎样实现要素高效流动,以及如何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总规划师罗彦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发展中,文化和宜居将在湾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珠江西岸城市已经在这方面有所规划,深圳下一步也需要更加关注服务中心、创新中心和消费中心的建设。
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阁认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引擎,深港合作是必然趋势。目前,深港两地创新团队的合作已是普遍现象。通过深化深港合作可以解决深港各自的问题,深圳的短板是高等教育和基础科研、公共管理、城市管理和国际化水平等,香港则面临二元产业结构失衡引起的各种问题,如果深港产业能够有效交融,促进深港要素资源双向、便捷流动,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