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西县首阳镇是全国著名的中药材交易集散地,商贸、仓储、加工、物流用地需求旺盛。但是很多临街土地都像做中药材生意的李柏林家一样,作为集体建设用地,不能进入市场流通。“对面是国有土地出让后修建的市场,铺面能出售,还能抵押贷款。”但李柏林在一街之隔的集体土地上盖起的临街四层楼,既租不上好价钱,也办不了贷款,李柏林只能干着急。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仅是首阳镇,我国很多地方都面临这样的问题:一边是城镇化建设对土地需求旺盛,但供给能力不足;一边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大量闲置,受现行法律约束难以出让开发。
2015年2月份,全国人大授权包括陇西县在内的33个县级行政区域,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入市试点,就是要探索新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利用途径。”陇西县委副书记汤晓春告诉《经济日报》记者,陇西县着眼于“可复制、可推广、利修法”目标开展试点探路。
结合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两小一散”的特征,陇西县将小城镇改造街面房用地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用地入市确定为重点突破方向,将具备入市条件的330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按月分期列入入市计划,稳步有序推进改革试点。截至目前,已成功入市34宗235.83亩,总成交价款4592.8万元。
在首阳镇,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征地拆迁难度较大、建设资金短缺、群众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陇西县将首阳镇街面房用地列为突破重点,通过调整完善小城镇建设规划,将街道改造形成的街面房用地调整为商服用地后入市。
今年9月份,李柏林在缴纳了27万元的土地出让价款后,获得了40年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拿到了不动产权证书。“现在可以用这4层楼的产权证贷到400万元左右的款项。”李柏林已有打算,“我申请了300万元的贷款,一部分用来周转中药材生意,一部分用来内部装修,开个宾馆”。
围绕入市程序怎么走、收益怎么分配等一系列问题,陇西县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内部会审、集体决策、出让监督等试点工作制度。有了制度保证,不仅群众受益,很多企业也吃下了“定心丸”。
在陇西县云田镇安家咀村,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甘肃裕新农牧科技公司流转了该村220亩土地,用于发展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原先由于土地权能缺失,企业投资顾虑重重。“流转来的土地没有长期使用权,不敢做长远投资。”裕新农牧科技公司生产经理郭岁德告诉记者,结合入市试点,陇西县调整完善了相关规划,拟通过建设用地指标“合零为整”异地入市的方式,对偏僻山区零星分散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实施复垦,之后再调整到农业产业化集中区统一入市,企业即将获得17亩建设用地使用权。
经过一年多试点,陇西县在构建城乡基准地价体系和市场交易规则体系的基础上,建起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市场,引入具备资质的中介组织,组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全程参与监督,保证了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同时,全县7家国有和地方银行全部能够开展入市土地抵押融资业务,入市的7宗用地已经实现抵押权能,抵押额2266万元,与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待遇,实现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的转化。
“西部贫困地区,土地是集体和群众拥有的单一资源性资产,通过入市不仅可以唤醒这部分沉睡的资产,还能调动群众参与改革和城镇化建设的热情。”在汤晓春看来,入市试点不仅让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而且还激发村民自治和村集体加强资产管理的内在力量。更重要的是,在试点过程中构建了具有操作性的制度模型和规范流程,完善了土地权能,为以后西部地区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探索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