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角落、乡间村头处处可见的水井,恰如一只可以洞悉时光流转和人情冷暖的眼睛
有人说“大地的眼睛”是江河湖海,可对于偏居江南一隅的我来说,城市角落、乡间村头处处可见的水井,其清澈、透明的倩影,灵动、深邃的品质,以及踏实、妥帖的烟尘味,都恰如一只可以洞悉时光流转和人情冷暖的眼睛。与之对上一眼,只需略略一眼,身后喧嚣的世界、热闹的时光,都会悄然遗忘在灵魂的外面,从此懒得捡拾。如果喝上一口呢?唇齿只需与井水轻轻一碰,还未及舌尖,保管你立马舒适得形神俱散,忘乎所以了。这种生活的乐趣,是羁绊或者说囚禁于现代生活中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井究竟是什么?传说皋陶之子伯益“平底凿凹”发明了井。古书《易·井》里记载:“改邑不改井。”说的是井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江西省南城县有条百年小巷,叫将军巷。巷子里有口3眼古井,井盖高出井口半米左右,上面有3个水桶一样大小的井眼,可供多人同时汲水。井盖湿漉漉的,苔藓生于四周,水的清亮、苔藓的阴凉,共同孕育了这方清凉的世界。那天,我在巷里漫步,看到井边有两位少妇,一位汲水浣洗衣服,满满一大桶衣服堪堪洗完;一位以井水冲洗刚刚宰杀好的老母鸡,说是这天为农历六月初六,当地有吃鸡或是丝瓜煮猪肉的传统。
一旁的程阿公,80高龄了,对于这口水井的来历,他也说不清楚,只知道这口井中之水清澈甘甜,从不干涸。这时,附近院子里走出一位易阿婆,今年已经78岁了,她说:“这口井啊,可有些年头了,从我孙子往上数,直到数至第16代祖先,那时这口井就在了。”听她这么一说,这口井可就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几百年,建筑早成了废墟,往事也只堪回忆。可因为这口井还在,这清凉的井水还在,时光就好似不曾老去,陪着一位又一位汲水的人,走过他的前世与今生。
小城有一幢明清时期的“大夫第”,正门处改了又改,修了又修,总在与时俱进。现在那儿伫立着一座小洋楼,富丽堂皇,气度不输远处拔地而起的居民楼、车马如川的商务区。可侧门处,由于过于偏僻,现在仍保留着旧时的样子:狭小的巷道,青石铺就的地板,古拙清雅的门楣,幽深安静的气息……出了侧门,碰面就是一口古井,一只拴着长绳的水桶,常年放在井边,供人随意汲水用。井沿、井台麻石砌就,经年累月,磨损的痕迹非常明显。井水也不深,仿佛触手可及。汲一桶水,濯洗手脚脸面,精神往往为之一振。一位摄影家朋友说,这儿不仅可怀古,亦可抚今,其气质明丽如少女,不输于整个城市。
前些年,退休后闲不住的父亲,向邻居盘了一块地。这块地面积大约只300平方米,上面栽种着几十株蜜橘,还有数畦菜地,很适宜侍弄着打发无聊的时光。最令父亲高兴的是,这块地中间居然还有一口水井,虽然井水水质不是特别的好,不敢饮用,但用于灌溉一点问题也没有。父亲请人将这块地用空心水泥砖象征性地围了起来,从此,这儿成了他的乐园。他每天从井中汲水为菜地和橘树浇水,不用从远处河里挑水灌溉,省了许多功夫。如今,这园子里四季瓜果飘香。除了红彤彤的蜜橘,还有梨瓜、辣椒、玉米、苦瓜、青菜、豆角……时令果蔬,可以说应有尽有。自个儿吃不完,就常常送到县城来,让我们尝尝鲜。这鲜,属于时令果蔬,属于清清井水,属于他的辛苦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