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7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分不是唐僧肉
□ 牛 瑾

教育不是“礼物”或“赠品”,也不能成为“礼物”或“赠品”

现实中,总有些跑偏了的事情让人抓狂。比如,眼下正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中考加分政策。其实,加分本身并没有错,初衷是弥补唯分数取人的偏颇,避免一些具备某方面特长的偏科人才因受限于考分而被卡在优质教育资源之外,背后蕴含着教育公平。只是,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愈发偏离轨道,出现了一线工人子女加分等“土政策”,更引发了成为花滑“二级运动员”的学生却“连冰鞋都踩不稳”等乱象,带来新的公平隐忧。

问题出在哪里?表面看,是因为地方政府出台的中考加分政策规范性、科学性明显不够,设置加分项目过于随意,为弄虚作假提供了便利。若干年前,笔者参加中考那会儿,的确没有如此琳琅满目的加分借口,什么“凡来当地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家子女可降低一个分数段参加录取”等“拼爹政策”,听都没有听过。近年来中考加分的迅速臃肿,也足以说明政策执行的随意性了。

再往深处挖,则是由于一些地方部门的权力之手伸得太长了。目前,我国中考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地方具有很大的设置加分项目和分值的自由,且不同的加分项目往往由不同的部门裁量。看似分工合理,实际上却掺杂了太多的部门利益。中考加分政策成了一块令人垂涎的“唐僧肉”,各部门想对应什么,就随时划上一刀,将其作为“礼物”或“赠品”。

长此以往,加分就有可能成为疏通关系、调动资源的“硬通货”,成为不正当交易的筹码;正式开考之前,考试也有可能因为“拼爹”而早已见了分晓。

教育不是“礼物”或“赠品”,也不能成为“礼物”或“赠品”。必须将中考加分政策拉回正常的轨道上来,剔除不合理、不合规的,留下符合政策初衷的。

也就是说,要先“瘦身”。限制加分项目范围,可参照高考“取消所有奖励性质,只保留照顾性质加分”的原则,明确要求并督促所有地方只保留必需的、数量有限的照顾性加分;还要管住从各方伸来的权力之手,严格划定其在中考加分方面的行使范围。

然后,还要“塑形”。做事情切忌矫枉过正,不能因为偏离了跑道就连最初的出发点一起否定。剔除不合理、不合规的,还要规范必须留下的。应明确规定每一项可加分项目的范围和最高分值,不给权力在分值设置上留下寻租空间。

当然,无论“瘦身”还是“塑形”,都不能由行政部门一手操作,而是要公开征求意见,就中考加分项目、加分分值、加分操作听取广大家长的建议。因为会触动利益,改革过程中就难免会遭遇阻碍,所以,必须加强监督监管,堵住加分漏洞,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必要时,也可出台全国性统一规定,明确相关事项和时间节点。

当然,如何继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用更科学、更合理、更专业的标准选拔人才,让有用之才都能脱颖而出,是“瘦身”“塑形”之后更值得探讨的问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