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0年坚守与努力,有着“最古”、“最冷门”声腔之称的新昌调腔,正重焕蓬勃的艺术生机。
新昌调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声腔之一,从南戏北曲到永嘉杂剧、余姚腔,都能找到新昌调腔的影子。新昌调腔现存各类剧目近800个、曲牌600多种,剧目贯穿整个中国戏曲发展史,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
“新昌调腔的剧本和曲谱保留较为完整,但在表演上失传比较多,断层得厉害。”浙江省新昌县文广局局长竺健庭坦言,新昌与越剧发源地嵊县同属浙江绍兴,但与越剧相比,调腔的生存状况十分堪忧。
2006年5月成功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新昌调腔迎来了转机。这一古老调腔开始了漫长的复兴之路。
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钱从哪里来”是很多地方面临的共性问题,也是困扰非遗保护部门的难题。对此,新昌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财为基’供养调腔发展之树”的思路,不断探索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举措。
2007年,新昌县制定了调腔保护抢救5年规划,并设立了首个用于支持调腔发展的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去年9月,针对调腔发展实际,新昌县委、县政府再次提出《新昌调腔保护振兴计划》,对调腔精品剧目创作、优秀调腔人才培养、演出市场培育等战略进行了明确部署。
与此同时,新昌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到调腔的保护与传承中来。2008年,陈天桥、吕建明等4位新昌籍企业家捐款400万元设立新昌调腔保护与发展基金。此后,新和成、新昌制药等6家上市企业又先后向基金捐赠180万元,支持当地调腔剧团发展。目前,第二期调腔保护与发展基金设立,将进一步推动新昌调腔的发展振兴。
对于新昌调腔而言,资金保障只是第一步,通过演出来推广调腔、培育市场,探索保护与发展的体制机制,是推动新昌调腔走向振兴的关键路径。“我们的做法是,以演拓‘市’、以精出‘彩’、以奖博‘名’。”新昌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秋萍解释道,在开展多种形式演出推广调腔、拓展市场的同时,全力打造戏剧精品,不断提高新昌调腔在专业和公众领域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据统计,新昌调腔剧团每年平均演出130场以上,观众近20万人。近5年来,新昌累计获得省级以上荣誉20余项,其中,《北西厢——请生》获全国第五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优秀传承奖,新编廉政调腔《甄清官》获浙江省第十二届戏剧节优秀剧目、优秀导演、优秀表演等多个奖项。2015年11月,得益于对新昌调腔的出色保护与传承,新昌成功入选第二批浙江省传统戏剧特色县。
然而,在传统戏曲式微的当下,新昌调腔也未能幸免。如何让调腔后继有人,是当地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2007年,中断了20年的调腔专业重新开始招生,33名学员被选入新昌调腔中专班。在国家级、省级传承人手把手的传授下,这批小演员如今已成为新昌调腔最具潜力的新苗。24岁的曹晓云就是首批中专班毕业的学员。如今,作为新昌调腔剧团“老演员”的曹晓云又多了个新身份——南岩小学业余社团的调腔老师。演出之余,她和同事们都要走进校园,为孩子们讲授调腔知识,让更多的孩子认识调腔、学唱调腔。
“不托丝竹,以板助节;锣鼓帮扶,后场帮接。”新昌调腔的古韵遗风令人动容。在新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潘岳梦看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谱系,传承我们的历史记忆。新昌人将不断加大保护力度,让古老的新昌调腔唱得更加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