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来不缺少赞美。不论是钢花四溅的铜梁火龙,还是寸锦寸金的南京云锦,第一次见到的人往往会惊喜地“哇”出声来。不过,非遗的市场倒很尴尬:赞美之人多,买单之人少。“我就想找人把那对剔红的大狮子买了!”近日,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殷秀云见到记者时,半开玩笑地说。
老手艺价高和寡
由于材料难得、工艺复杂,许多非遗打从诞生之日起就只属于小众
剔红大狮子曾经是殷秀云的心头宝。雕漆剔红极费工夫,刷20遍漆才能得到1毫米的厚度。赶上春天天气好的时候,一天能刷两遍,冬天气温低时,有时候几天也刷不了一遍。殷秀云拿出一个小漆盒递给《经济日报》记者:“这3.5毫米的漆要刷70层,最少也要两三个月。”而制作大屏风则要达到12毫米,光漆这道程序就要用将近半年多的时间,令人叹为观止。等一层层的漆阴干后,还要雕刻、打磨。由于雕漆是在材质柔软、易于变形的漆层上进行雕刻,难度很大,制作周期也就长。有耐心的知音其实并不多。曾经有买家向殷秀云订制一个屏风,问她制作时间。她说:“至少5年吧,要想做得精细,就要七八年。”买家随即就打消了念头。
跟剔红一样,由于材料难得、工艺复杂,许多非遗打从诞生之日起就只属于小众,缂丝、金漆镶嵌、螺钿点漆,莫不如是。部分原先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非遗,则败给了流水线作业的工业品。记者见到江西省铜雕非遗传承人倪荣珍时,他正在一块厚厚的铜板上敲打。看着铜板从平整到凹凸,渐渐显现出腾龙轮廓后,他再用刻刀、雕铲等工具精雕花纹。
“铜壶其实是先把一块铜板从里朝外敲出花纹,然后再围成壶身。”倪荣珍让记者仔细察看铜壶外壁丝丝缕缕的金属摩擦痕迹,又从铜壶里抽出一个圆柱形的遮挡内胆,让记者观察铜壶内壁凹凸不平的花纹,“只有纯手工铜壶的壶身和内壁才有这些痕迹,机器铜壶的身上是看不到的”。
倪荣珍已经学习了23年铜雕,他制作的铜壶售价在3000元以上,一把银壶开价超过12000元。“跟机器制作的比起来,肯定贵。”他自嘲地笑笑:“价高和寡,叫好的多,买单的少,有多少老百姓舍得花几千块钱买把水壶呢?”
新设计吸引老百姓
用传统技术设计出更适合现代人需求的新产品,可以让非遗能更便捷地融入百姓生活
锦衣夜行令人遗憾,非遗希望得到大众的赞美,也希望进入大众的生活。其实,只要花心思,非遗离老百姓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远。
最讨巧的方式,是借鉴非遗的元素制造出更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但这也是最需要创意设计的方式。就拿燕京八绝之一的花丝镶嵌来说,这项工艺需要先将金银手工拉成细丝,最细的不过头发丝一般粗细。拉丝时,金银线需要顺次通过拉丝板上40至50个由粗到细的孔洞,一个也不能跳过,光拉丝这个环节就费时费力。花丝古时是皇室御用,现在也售价不菲。北京懋隆的13.58克重的足金花丝镶嵌心形香囊吊坠售价10800元,同样重量的周大福品牌金饰也不过4000多元。
最近,故宫借鉴花丝造型推出了雍正款金累丝花囊,精细的铸模技术让金属材质的花囊呈现出条理分明的花丝纹理,与真正的花丝极其相似。此外,还附赠精油,自带“皇家气息”,却只卖60元钱,刚上架就被网友秒抢至断货。类似的尝试还有江西炫舞宝贝公司将青花瓷元素融入儿童拉丁舞衣,推出炫舞宝贝品牌。我国的大量非遗甚至博物馆里的大量文物,都可以采取这种形式变身时髦新潮的纪念品和工艺品,进入寻常百姓家。
另一种让非遗活起来的方式,是用传统技术设计更适合现代人需求的新产品。比如扬州漆器厂推出了使用点螺工艺的扬州漆器工艺手表,一个表盘至少要包括底漆、黏结材料、点螺材料、面漆等4种材料,而总厚度要控制在0.8mm左右,技艺难得又更为实用,售价不菲但很受市场欢迎。还有江西鹰潭的香樟木箱子。香樟木是鹰潭市树,雕花樟木箱曾是鹰潭姑娘出嫁时必备的家具,也被人称作“女儿箱”。“这些樟木箱都是整板纯手工雕刻而成,雕刻图案大多数以花鸟虫兽为主。”江西雁球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洪雁球说。为了适应市场需要,他们推出了立式、卧式的书画箱,占地小,同样防霉防蛀。由于整板手工雕刻的樟木箱太贵,动辄过万元,他们还开发了拼板、机器雕刻和手工雕刻相结合的新产品,同样大小的箱子只要3000多元,性价比一下子就高起来了,大受市场欢迎。“去年深圳文博会,我们带了一个集装箱的产品都不够卖,所以今年我们带了几个集装箱,让鹰潭姑娘的传统嫁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鹰潭的城市名片。”
互联网带活产业链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性,能更好地展示非遗产品,也方便对接用户消费需求
要适应这个新时代,充满沧桑感的非遗需要更多懂经营、懂设计的年轻血液。这几年,成为市场宠儿的非遗往往有一个年轻的操盘团队,比如故宫的文创产品设计团队全是80后、90后,“正蹊堂”自主研发的缂丝、宋锦布鞋由年轻的负责人进行主导,年近70岁的殷秀云也一度签约一家名为“承露轩”的公司,由对方负责日常事务,小到租房、原料购买,大到新品发布、作品交易。承露轩还为她提供授徒补贴,比如每月为学徒提供一定的生活和学习费用,并让他们无偿使用各式原料。
如今,非遗又有了一对飞入百姓家中的新翅膀——互联网。懋隆、故宫都有网上旗舰店,既方便外地消费者购买,也是一个几乎免费的宣传渠道。
安徽翰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打造了“翰宣国品”平台,专业展示非遗产品、传统技艺、创意设计、线下艺术藏品展示活动等。“翰宣国品”微信公众号会定期推送工匠故事,让消费者在购买前对工匠艺人的背景有初步了解,进入“翰宣国品”中式风格的官方网站,点击喜好的传统工艺品,便可直接在线下单交易。翰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丁中健告诉记者,“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性,能更好地对非遗产品进行展示,也方便我们对接用户消费需求。顾客只需要发张图,我们就可以为他推荐相同或者相似的工艺作品”。
一些企业则希望用更长的产业链条让消费者全面体验非遗之美。重庆市壹秋堂创立于2007年,一直致力于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夏布带到全国。荣昌夏布以苎麻为原料,轻柔胜丝,避暑爽身,最适合做夏装。夏布难染色、难软化,所以旧式夏布服饰只求凉快,不讲细节,很像“大妈”服、“老头衫”。2015年,壹秋堂推出了自己的夏布服饰,融合潮绣、盘扣等古老工艺,每款都有个诗意的名字,“笙箫默”“两生花”“二月蓝”,令人想起旧时光里的最美红颜,在当年的深圳文博会上首次精彩亮相就引起广泛关注。今年文博会上,壹秋堂现场产品销售28万余元,意向签约客户20余家,预计跟进后可产生订单500余万元。
这两年,壹秋堂又在打造夏布之旅。“我们在荣昌规划了夏布非遗文化园,可同时让100人体验绩纱挽麻团、牵线、穿扣刷浆、织布、印染等夏布制作的传统流程,晚上可以住在中国古典建筑或川渝民宿,还建有非遗艺术团、乡村茶馆,让游客像本地人一样喝茶、看表演。”壹秋堂创始人綦涛告诉记者,目前线路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已有单位、个人消费者前来体验,评价很好,不仅拉动了销售,还让更多人爱上夏布,“这就好像樱桃是自己摘的甜,自己亲手织出来的布肯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