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如何稳增长?一提到货币政策调控,市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降息降准。出乎意料的是,2016年农历新年前,降准并未如市场预期而至,央行释放跨年流动性的是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抵押补充贷款(PSL)等一系列工具。如何理解货币政策调控的思路转变?
结合近期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来看,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正逐步完善,调控思路也在发生转变。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环境更为复杂,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日前表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方面,财政政策应该是主战场,因为财政政策是天然的结构性政策;而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如果过度宽松,会造成资产价格泡沫和人民币的贬值。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加深,货币政策需要站在更加开放的全球格局来进行考虑,政策制定需要有国际视野:一方面需要考虑汇率因素,降准等总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宽松预期。体现在汇率上,会导致人民币汇率承压,引发资本外流和外汇储备下降。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公开市场操作机制,结合SLF、MLF、PSL等工具来引导市场利率下行,实现稳定货币流动性的目标。
日期,央行宣布公开市场操作由每周二、四两次改为每日均可开展。“公开市场操作频率提高,不但有利于抚平市场波动,稳定市场预期,同时对于完善公开市场操作机制、促进利率走廊的培育和建设,进而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机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新阶段,同时面临人民币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的形势下做出的政策转型,是更加倾向于使用多元化、结构化、灵活性强的工具进行精准操作的体现。
今年1月,公开市场上实现净投放1.07万亿元,同时搭配使用SLF、MLF和PSL,释放的流动性规模几乎等同于一次降准,既应对了即期的流动性风险,又舒缓中期的流动性压力。
在降低资金成本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也需要解决,这需要突破传统货币政策的范畴,把总量调控与定向调控结合起来,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近日,央行公布了对2015年度金融机构实施定向降准情况的考核结果:绝大多数银行信贷支农支小情况良好,满足定向降准标准,可以继续享受优惠准备金率;少数银行不再满足定向降准标准,不能继续享受优惠准备金率;一些此前未享受定向降准的银行通过主动调整优化信贷结构,达到了定向降准标准,可以在新年度享受优惠准备金率。实施定向降准并进行考核,有利于将金融活水引导至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建立正向激励机制,这是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重要举措。
正如《201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所指出的,货币政策应保持中性适度,既要防止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总需求的惯性下滑,同时又不能过度放水、妨碍市场的有效出清,要综合运用好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那么,降准降息是否还在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箱内呢?市场普遍认为,未来央行使用降准、降息等传统工具的可能性下降,取而代之的是SLO、SLF、MLF以及再贷款等更为精准、更具针对性、更能引导市场利率的各类公开市场工具,但这并不意味着降准降息等工具就不再使用。连平认为,需要通过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的综合运用,更有效、更精准、更直接地实现政策目标,并达到价格型和数量型调控工具的优势互补,推动融资成本降低和金融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