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些诗意 少些功利
□ 陆 地

诗意的缺乏,使当今的影视产品疏于诗意的表达和传递,更疏于对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行净化和守护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的诗歌像文化里的另一条黄河,无时不在滋润着国人的心田。诗歌强大的生命力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音韵优美的文学体裁,也不仅仅是像孔夫子说的那样可以“兴观群怨”,还因为它象征着一种生活态度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有人这样说,生活可以没有诗歌,但是,不能没有诗意。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诗人和诗歌几乎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诗意自然也就日益淡薄了。这种现象突出地表现在我们的影视作品中。

诗歌强调个性。即使题材相近,视角也要独特,章句更忌雷同。反观我国当下的影视产品,产品堆积如山,却是千篇一律、千屏一面,诗意荡然无存。凡亲子真人秀,无不选房子拼厨艺;凡户外真人秀,无不闯难关猜谜题;凡音乐真人秀,无不挑导师谈梦想。除了宫廷剧、抗日剧、谍战剧、武打片、穿越剧、婆媳剧等少数几个类型,中国的影视作品似乎找不到题材了,更遑论个性化的表达和诗意的寄托。

诗歌追求创新。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使命,也是诗意生活的精髓,更是影视作品的价值和魅力所在。这些年来,呼吁创新的会没少开,但业者的创新意识依然薄弱;创新制胜的案例没少学,但纳新的勇气依然不足;鼓励创新的政策和制度没少制定,但创新的企业和个人依然有限;有关部门的创新激励基金不断加大,但创新的成果或产品依然寥寥。其因固然多样,但恐怕与管理者、从业者和创作者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和诗意情怀不无关系。诗歌是想象的艺术,创新也需要高度的想象力。一个没有诗意的人,必然是一个很现实、很乏味且缺乏想象力的人,怎么能够指望其创作出有新意、有诗意的影视作品呢?媒介产业中深受诟病的空洞鼓吹、刺激猎奇,恰恰与诗意的说理与教化背道而驰。

诗歌崇尚风格。诗有长短,歌有高低,不论豪迈或婉约,皆须形有所指,象有所据,情有所托,意有所依,境有所生,理有所寄。现实中某些影视作品的所谓“豪放”,则是嗓门的高亢、表情的夸张、随心所欲的张狂拼凑出的空洞、虚妄和轻狂。“花自飘零水自流”式的婉约,与活跃于荧屏的男扮女装、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有着本质的区别。诗意的缺乏,使当今的影视产品疏于诗意的表达和传递,更疏于对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行净化和守护。因此,纵使它以一时的围观或窥探提供了浅层次的感官满足,赢得了虚高的收视率和几许碎银,但在人类的心灵深处和历史的经典名录上不可能有任何位置。

诗歌讲究意境。境由心生,情随意转。世盛诗必盛。李白的诗歌必然呈现大唐盛世开阔的胸怀和万千的气象。当下的很多影视产品虽然涉足历史和现实中的宏大题材,但缺乏与之匹配的胸襟与心态,致使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大制作、小格局,大阵仗、小气象,大物质、小精神,严重缺乏将历史和人生境遇转为诗意体悟的意识和能力。一些抗日剧、谍战剧要么跳不出样板戏“三突出”的原则,要么反其道而行之,缺乏“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的诗意包容,根本经不起时间与空间的检验。

细究之,业者和管理者的急功近利是中国当代影视作品中诗意缺乏的主要原因。对“功”和“利”的追求,误导了影视市场的风向,挤占了创作者思考与创新的空间,剥夺了影视作品中应有的审美特性,降低甚至败坏了观众的欣赏品位。因此,中国的影视产业迫切需要诗意的回归,诗意的滋补,诗意的表达,诗意的繁荣。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