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国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战场在高山峡谷展开
——兰州军区高原使命课题训练纪实
本报记者 姜天骄
图为空地一体联合突击。刘 永 摄

雪又下了一夜,海拔4300多米的昆仑山腹地冰封雪裹。高山峡谷之间,一场信息化条件下实兵对抗在云霄中鏖战正酣。

从2013年起,兰州军区将以往的高原适应性训练改为高原使命课题训练,3年一个周期,组织所有作战师旅开赴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寒区,进行4个月以上的实战化训练。20多类兵种分队联合驻训,创新数十项训法战法,百余种新装备在高原实打实爆,采集了30多万组战场数据。

在雪域高原上的演兵场,记者真切感受部队官兵苦练打赢能力、勇攀战斗力高峰的强军风采。

紧贴实战

帐篷村哪去了?这是记者进入高原演兵场后的第一个疑问。除了山脚下几个隐蔽执勤的哨兵,几乎找不出大军驻扎的“蛛丝马迹”。

“部队都隐藏起来了!”某旅政治部主任张小强笑着告诉记者,今年驻训场设置向实战靠拢,不打标语,野营帐篷全部巧妙结合周围地形、植被,灵活搭设、分散隐蔽配置。

月下昆仑,气温骤降至零下10摄氏度。记者走进某装甲团九连三排的宿营地,却没见一名坦克兵。“他们都在哪?”顺着连长程云波的指引,记者看到,战士们已在坦克发动机后装甲盖上酣然入睡。

“这就是打仗!”程连长说。原来,高海拔驻训,氧气稀薄、气温低,坦克发动机每天早晨训练前启动比较慢,而训练一天归来的坦克散热也较慢。晚上睡在坦克发动机装甲盖上,既解决了坦克在高原“启动难”的问题,又给训练一天十分疲惫的战士们“烧了热炕”。

凌晨4点,某防空旅官兵还在梦乡,刺耳的警报声突然响起:“部队快速机动到40公里外某地域集结……”一场以磨砺部队快速反应能力、遂行全天候作战任务的战斗随即打响。

驻训仅半个月,这个旅已经4次全员全装在实战背景下“转场”,将人员装备拉到陌生地域,进行疏散隐蔽、车炮工事构筑伪装训练,并适时设置防空袭、防生化武器、通过“敌”炮火封锁等10多个贴近实战的课目,锤炼部队综合应战能力。

旅长王华胜介绍,此次高原驻训,参训部队提倡的是全能力检验。突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全要素,围绕攻防作战,反复磨砺部队在全域全维条件下的综合作战能力。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兰州军区司令员刘粤军说,高原使命课题训练是战区部队最接近使命任务和实战要求的练兵方式,也是最直接、最具体、最有效的军事斗争准备。只有紧盯任务研练,才能有效提高部队遂行使命任务的能力基础。

能力牵引

“明天的实弹射击,某型反坦克导弹究竟打不打?”新疆军区某师时任师长李中林躺在行军床上辗转难眠。不打,其实理由很充分:该型导弹在低海拔地区定型,万一发生“高原反应”,风险很大。

然而,李中林最终还是拍板:“打!”导弹在海拔近5000米的新高度轰然“出鞘”,首发命中,6发4中,打出了新装备的新底数。“其实,打的理由很简单!”看到靶子“开花”,李中林露出一丝笑容:“不能打仗的家伙还要它干啥?!”

某型工程桥车驾驶员袁晓星说,自己开的“大家伙”,列装10多年从来没上过高原。为啥?翻达坂、爬雪山,峰回路险不安全。如今不仅上来了,还按照实战要求,背着大炮,跑出了高原机动的硬功夫。

这次高原使命课题实弹演练中,考核组设下760个目标,涵盖了几乎所有装备类型,从单兵武器到重型火炮,全部实打实爆。

素有“天狼突击队”之称的某特战旅突出武装跳伞、夜间跳伞、低空跳伞等实战化课目,先后在高原地区完成1万多人次伞降、机降训练,攻克高原开伞时间长、地面风向不稳、着陆冲击力大等难题,创新了引导打击、目标破袭等伞降渗透战法,创造了我军高海拔地区低空跳伞纪录。

为构建逼真的实战环境,某炮兵旅在数百公里机动途中设置了10多种突发情况,火炮转场命令在雨夜下达,火力打击全程要求自行发现目标、判定距离、逼着部队随机应对,走一路打一路。

某步兵师把部队应具备的作战能力划分为指挥控制、战场机动、攻防作战等10种,组织部队逐一进行针对性强化训练和补差训练,使战斗力短板越来越少。在一次赴高原陌生地域紧急拉动中,该师所属某红军团动若雷霆,一举创下紧急集结时间最短、快速机动距离最远等多项纪录。

3年来,兰州军区各部队先后攻克百余个高原寒区实战难题,创新数十项训练战法。军区副司令员张建胜说:“围绕使命课题设置难点课目站来验证论证和攻关研练,各部队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高原组训方法,积累了作战和训练经验,成为提高实战能力的强劲引擎。”

决胜千里

在高原行走,相当于平地负重20公斤,脉搏最高跳动可达每分钟150次;海拔4500米以上,汽车动力平均下降20%,故障率增加30%;各种武器射击精度下降。以某型自动步枪为例,对固定目标射击时,平均弹着点偏高5至7厘米……

“信息化战争中,数据就是战斗力。必须在实战环境下采集各类数据信息,作为加强战斗力建设的科学依据,支撑部队作战能力建设不断跃升。”兰州军区司令部军训部部长张帆说。

某旅为克服高原反应对人员装备的影响,按照海拔每升高1000米作为一个调整台阶,在不同海拔高度上进行相应科学训练,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刚到高原时,不少官兵出现太阳穴胀痛、睡眠质量差、耳鸣等高原反应。该旅专门成立了医学信息采集组,通过采集外训官兵的脉搏、血压等参数,与营区官兵生命体征进行对比,选择数据相近者编组训练。上士李固宁告诉记者,这种科学训练法大大提高了训练水平。

某特战旅从3000米海拔开始,先后在5个海拔高度进行高原伞降战术训练,针对高原空气稀薄、风向无常等特点,采集了一大批地理、气象和人装数据信息。此次演兵,他们首次在高原高寒地区成功实施伞降渗透综合战术行动。

“认识高原从认识数据开始,适应高原从掌握数据开始。过去抓训练落实看时间,现在也要看数据。”南疆军区领导告诉记者,“兰州军区首长在检查高原驻训时指出,要树立数据理念,对一个人、一台装备、人和装备结合起来的整体数据都要进行采集,做到全面、准确、格式化”。

为了搜集、论证高海拔地区人员和装备的高原反应数据,某师组织精干小分队深入昆仑山腹地,3个月后,研究编写出《高原训练问题研究》《使命课题训练手册》《高原训练新装备保障常见故障分析100例》等10多部高原训练手册。

兰州军区参谋长何清成说:“这些数据,相当一部分是战区范围内首次采集到的第一手数据,填补了高原寒区训练空白。”

只有不断破解未知数,打仗才能有底数。使命课题训练开展3年来,兰州军区各部队采集到的地理、交通、气象、水文、生理、装备性能等战场数据,平均每名官兵达到14G,初步摸索出部队在高原寒区遂行训练、作战任务的特点规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高原训练数据库。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