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互联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8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互联网为铁路施工加道“安全阀”
本报记者 李琛奇

修路、架桥、挖隧道与“互联网+”能搭边吗?答案是肯定的。正在建设的宝兰客专,所有重要的施工环节都有互联网如影随形。

“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正线全长402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其中我们建设管理的甘肃段正线全长357公里,桥隧比例高达91.6%。”兰新铁路甘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颂新告诉记者,宝兰客专穿过的线路中,湿陷性黄土、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类型遍布,还有天水——兰州地震带、渭河地震带,施工存在黄土地基沉降、强地震等地质风险。正是因为在全国铁路建设领域率先研发和应用了“隧道围岩监控量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和“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并深化推行了“拌和站和试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保证了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隧道施工安全的“千里眼”

“你们看,那就是我们布设的量测点。”在宝兰客专11标中铁四局施工的北二十里铺隧道掌子面,随着甘青公司定西指挥部副指挥长席继红的手电光束看过去,围岩断面上星星点点的量测点在昏暗的光线下一闪一闪,反射着有序的白光。“我们的量测人员获取数据后,利用无线网络直接将数据上传至公司服务器。”

隧道围岩监控量测作业是隧道施工的关键工序,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能够及时发现险情,正确指导施工,减少工程事故发生的概率和损失,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关键手段之一。

“由于管理机构与施工现场距离远,隧道施工的作业面和量测的数据采集点多,数据量极大,传统的人工监控量测管理手段极易出现数据失真、缺失等情况,无法有效预防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席继红说。

在宝兰客专甘肃段开工5个月后,甘青公司组织专业力量迅速研制开发了集现场数据采集、自动分析处理、及时预警、远程监控于一体的隧道施工监测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现场数据自动采集上传、服务器自动分析处理、客户端远程查询的功能。

“封闭的管理平台保证了监控量测数据的真实及时,给各级管理人员装上了‘千里眼’,为隧道围岩监控量测作业保驾护航。”席继红告诉记者,位于宝兰客专定西南站附近的魏家嘴隧道进口方向施工掌子面拱顶,在2013年9月29日监测到下沉速率急剧增大,10月1日发生坍塌,这套系统为人员撤离提供了约6个小时的预警时间,有效确保了施工人员和设备安全。

无砟轨道施工质量的“核磁机”

无砟轨道施工的质量是整个高速铁路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无砟轨道施工前,处理好线路沉降缺陷,是保证无砟轨道施工质量的基础。

传统管理模式中,沉降观测现场数据的采集处理很容易受到人工干预。在14标段中铁隧道局古城岭隧道沉降观测现场,甘青有限公司安质部隧道工程师郑志勇告诉记者,甘青公司研发出了“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于宝兰客专甘肃段全线路基、桥梁、隧道沉降观测信息化建设工作。

“所有观测数据必须通过专用手机软件‘数据采集端’控制采集、平差和上传等作业内容。”郑志勇说,数据在采集过程中,以及上传到服务器后,始终处于加密状态,任何人无法修改。施工、监理、设计、业主等各方只能通过手机客户端、网络客户端查看观测数据及图表数据分析。“保证了数据采集的真实完整,保证了数据处理、反馈、预警的及时可靠,就像医疗上用的‘核磁机’一样,对我们现场施工的质量控制起到了把关的作用。”

确保混凝土质量的“CT仪”

宝兰客专甘青公司天水指挥部副指挥长杨总峰告诉记者,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好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条件之一。

2013年2月1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管中心召开专题会议,确定宝兰客专为首批在建工程混凝土拌和站、工地试验室信息化管理推动项目。9月1日,宝兰客专甘肃段全线103台搅拌机、113台试验仪器全部实现信息化管理,全过程控制混凝土和原材料质量。

在该项目部1号拌和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现在所应用的“混凝土拌和站信息管理系统”是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实时、逐盘采集混凝土材料用量和拌和时间等数据,采用GPRS网络无线数据发送至服务器平台,服务器平台对采集结果与理论值进行比较分析,变“事后把关”为“事前主动控制”,对超标数据报警,提醒操作人员、各级管理人员及时进行纠偏,采集的数据存储后进行统计分析和历史追溯,实现了混凝土生产过程信息数据处理的智能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