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7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穿越时空的祭奠
□ 王 昱
▲雕塑《铁流激荡》

它向一代又一代人传递着一段饱含苦难的故事,用时光特有的耐心,细细雕琢着我们稚嫩的灵魂,让我们手握今日的幸福,而不忘昨日的苦楚

雕塑是凝固的时空志,时空是无形的雕塑家。

78年前的宛平城内,炮火与狼烟弥漫,抗争与枪声夹杂。78年后,这段饱含血泪与苦痛的时光,凝固在位于卢沟桥畔、宛平城边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内的38尊青铜塑像中。

青铜无声,但将日寇侵凌的场景呈现得触目惊心。一尊名为“三光罪孽”的雕塑中,面露狰狞的侵略者手持钢刀挥向手无寸铁的百姓,粮草皆空、尸山堆叠。名为“惨绝人寰”的雕塑里,痛苦至扭曲的身躯,在浓厚的硝烟中挣扎。“山河破碎”——瘦骨嶙峋的老人在搂着儿孙掩面而泣,“731魔窟”——赤裸的同胞拥塞在牢房中等待死亡……

看到守着母亲干瘪尸体咧嘴嚎啕的婴儿时,我有冲顶的愤恨。看到一帘竹席草草裹了尸身时,我有直抵心室的悲恸。看到中国军民众志成城、誓死卫国时,我又涌上一腔热血!

我低头望望脚下的土地,78年前,不知有多少年轻的生命葬身于此。肩扛弹药箱的战士,或许原是文思斐然的学生。挥舞大刀的壮汉,或许曾安享自给自足的田耕生活。但,卢沟桥畔的一阵枪响,打碎了他们全部的安稳人生。于是,书生从戎,妇女上阵,农户学开枪,工人穿军装……全民族,都在为守护家园、夺回和平而战。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曾在纪录片中出现的老兵——原是医学院学生,不堪忍受欺辱暴行而从军。片中,这位已愈九旬的老人脊弯背驼,眼神中还是战场上的气势,挥舞的手还比划着拼杀的姿势,神勇不减当年。在节目结束时,老兵突然嗫嚅起来:“我们不怕死,别忘了我们就行……”拭泪的手臂上,蜿蜒着一条暗紫色的伤疤。

老兵的泪,让我的心也疼得皱起来。

说来惭愧,若不是学校组织、父母带领,我从来没有主动要求去烈士陵园、抗战雕塑园诸地参观。在满目商品的都市待久了,这样肃穆而悲壮的气氛会让我无所适从。

因而祖辈们常说,你们这些吃洋快餐、看动画片、玩电子游戏长大的“90后”,根本没过过苦日子,根本不知道今天的安稳生活多么来之不易,就该好好受受爱国主义教育。

没错,我们已然没有祖辈或父辈那般频繁的机会,倾听老战士的亲身讲述,体会直击人心的屈辱与血泪。我们对于抗战史的了解,更多来自为考试而背诵的教材教辅用书,来自几经夸张的影视剧。早早筹划的小长假里,我们更愿寄情山水,而无暇祭奠英灵。这个时代,我们似乎已无法用祖辈的方式寄托敬重:电影里多是人民抗战、春游常去烈士陵园,儿童游戏都玩打鬼子……其实,记得就是最易行的祭奠与尊重。手捧温热的咖啡享受和平的阳光时,我们不该忘记,有那么多连明日太阳都已无缘见到的战士。在微博微信上分享幸福点滴时,我们不该忘记,有那么多人来不及留下只言片语便殒命沙场。观看抗日影视剧为名声显赫的“战神”叫好时,我们不该忘记,在艺术虚构的角色背后有那么多真实的无名英雄。

倘若——行车经过抗战纪念馆、雕塑园、纪念碑时,能自觉寄予一缕敬重的目光;就算没有“七七”“九一八”等屈辱纪念日的提醒,也能常存一份记忆在心间。英灵地下有知,也该是欣慰的吧。

雕塑是凝固的时空志,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把哀嚎、抗争、冲锋、获胜浓缩在静止的青铜像中,留住了一份属于时空的记忆。

是的,记得,但不仅是记得,还要珍惜,还要行动。在和平的阳光下,生命的价值依然在于奋斗。

时空也是无形的雕塑家,它向一代又一代人传递着一段饱含苦难的故事,用时光特有的耐心,细细雕琢着我们稚嫩的灵魂,让我们手握今日的幸福,而不忘昨日的苦楚。

让我们再去触摸那一尊尊雕塑吧,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汲取在苦难中爆发的力量,凝聚起来,做新时代中国尊严的捍卫者!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