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7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屈宛平城
□ 杨学聪

宛平城从来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卢沟桥从来不是一座简单的桥。1937年7月7日的一声炮响,将这座城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这里所代表的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已深深熔铸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中,永生不灭。

距天安门15公里,北京的西南角,一座巍峨的城静静伫立,一架多孔的桥横卧于波光粼粼的永定河上。一城一桥,构成一种静穆的美。这就是历经七七事变枪炮洗礼而不倒的宛平城,这就是有“京西锁钥”之称的卢沟桥。

宛平城,民间又称“蝎子城”,四四方方的城,正像蝎子的肚子;城东门外左右各一口井,是蝎子的眼睛;城西门外斜着的卢沟桥,是蝎子的尾巴。

宛平城从来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卢沟桥从来不是一座简单的桥。1937年7月7日的一声炮响,将这座蝎子城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这里所代表的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已深深熔铸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中,永生不灭。

枪声

从宛平城西瓮城西望,西山蜿蜒曲折,永定河波光潋滟,百余米外的卢沟桥雄伟开阔。卢沟桥畔,晓月湖烟波浩渺,芦苇荡边,几人手持钓竿悠然自得。卢沟桥北,一座平行的铁路桥上,时不时可见高速奔驰的列车呼啸而过。

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桑干下游为卢沟,以其浊故乎浑河,以其黑故乎卢沟”。此桥因跨卢沟河故名“卢沟桥”。它也是马可·波罗笔下“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古时,这里涧水如练,西山似黛,黎明斜月西沉之时,月色倒映水中,更显明媚皎洁。这美景打动了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卢沟晓月”碑立于桥头。

卢沟桥亦是“京都咽喉”。桥址附近的卢沟渡口早在战国时期就是燕蓟地区沿太行山脉通向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金时才将进出都城的惟一门户—卢沟渡口的浮桥改为永久性的石桥。自1192年石桥建成至今,已有八百多年。

看那古老的桥面,雨雪风霜磨圆了石头的棱角,桥栏望柱上姿态各异的石狮,经历了金、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几个时期的修补,阅尽人间风云变幻。

时光倒转79年,刚刚接手卢沟桥防务的金振中,也亲手抚摸过石桥上的栏杆。只不过,他眼中不见晓月怡人,更没有数狮子的闲情逸致,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桥头城畔虎视眈眈的日本兵身上。

1936年春,时任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一○旅二一九团三营营长的金振中接手卢沟桥防务。他守卫的是一座城、两座桥。城是宛平城,一座石桥是城西门外的卢沟桥,另一座铁路桥位于城北八百米处。

从1937年6月起,日本侵略军几乎每天都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那是个闷热多雨的夏季,进入7月,更是阴雨连绵。似乎预感到大战将至,金振中把战斗力较强的第十一连布置于铁桥及其以北龙王庙,把第十二连布置于由城南角至以南河岔,第九连布防城内,第十连集结于铁桥西首,作为预备队。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反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金振中曾回忆,晚上十时许,忽然听到日军演习营响起了一阵枪声。他随即命令身旁的号兵,吹集合号。

双方僵持到7月8日凌晨两三点钟。面对日军开战的威胁,时任二十九军副军长、北平市市长的秦德纯的回应是:“保卫国土是军人的职责,打就打!”

彼时二十九军士气旺盛。听说要打日本,个个都纵身跳起来。

抗争

宛平城因卢沟桥而生。崇祯十三年(1640年),明朝为抵御李自成、保卫帝京修建此城,初名“拱北”,清改“拱极”,1928年又改名“宛平”。这城池不设大街小巷,不设钟楼鼓楼,也没有集市广场。9.6米高的城墙设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垛后都有盖板,防御设施完备,易守难攻。

这座局制虽小却俨若雄关的“拱极城”,在建成290余年后,遭遇了日军大炮的狂轰滥炸。1937年7月8日凌晨4点30分,日军开始炮击宛平城,卢沟铁路桥失守。

这场战斗,几乎人人都“抱定一切牺牲之决心”。前线总指挥、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命令:“卢沟桥就是尔等之坟墓,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一○旅旅长何基沣给金振中下了死命令:“不把铁路桥拿下,提头来见。”

二十九军是西北军冯玉祥旧部。这支部队每个战士都身背一口大刀。每当日寇接近阵地,战士们跃出战壕,抡刀与敌人搏斗。当晚日军集中火力连续猛攻卢沟桥石桥和平汉铁路桥,驻守铁桥的一个连仅4人幸存。永定河畔的肉搏战整整持续了一昼夜,河水被鲜血染红,几百名日军横尸卢沟桥头,而中国守军一直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

同样在那个晚上,密集的枪炮声把附近居民从睡梦中惊醒。男人扛炮弹,女人烙大饼,小孩端水,士兵磨刀,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把鬼子赶出去!

战斗情绪迅速蔓延到北平各界。北平市学生救国联合会派遣4名代表前往卢沟桥声援二十九军;北京前门外的刀剪工人冒着枪林弹雨到宛平城为士兵们磨刀;长辛店铁路工厂的工人不顾日本飞机扫射轰炸,饿着肚子为士兵抢修枪炮……

卢沟桥的炮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发出通电,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卢沟桥上的枪声,惊醒了沉睡在中国人心底的屈辱与愤怒,“人无分男女老幼,地不分东西南北”,奋起反抗!

没有攻不破的城墙、堡垒,只有摧不垮的民心、军心。沦陷后老百姓受苦受难8年,也不屈不挠地抗争8年。神出鬼没的游击队今天把日伪军的炮楼给端了,明天把据点的鬼子给杀了,日本鬼子和伪军提心吊胆,整天站在高处大声吼叫,给自己壮胆。

纪念

如今,宛平城中贯穿东西的城内街已经成为一条古色古香的明清文化步行街。灰色瓦当铺就的屋檐,朱红色漆就的檐柱、大门,绿色点染的雕花窗棂……几十座仿古建筑占据道路两边最显眼的位置。

周末假日里,路边槐荫下、街口的门市前,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支起折叠桌,悠闲地打着扑克;年迈的老人坐在房檐下,由着剃头师傅不紧不慢地剃个头;街旁巷口,两个步履蹒跚的孩子嬉闹着追逐而去……今天的宛平城,安宁祥和,充盈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时光荏苒,七七事变已过去整整78年。宛平城古老的城墙上,仍保留着日军炮击的累累弹痕。这座古城用这些伤痕,警醒世人,勿忘国耻。

同样为铭记这段历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选址宛平城。自1987年7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抗战馆累计接待访客2000余万人次。其中,不乏抗战的亲历者,更有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前来忏悔。

7月已至,又一个抗战纪念日即将来临。抗战馆前,占地约8000平方米的宛平广场上,象征国家富强、人民无畏的“醒狮”铜雕巍然屹立。绿化带中,园林工人细心地将松柏黄菊点缀其中。

78年来,人们没有忘记当日宛平城头的弹如雨下,没有忘记为保卫宛平、保卫北京献身的将士。

北京的大街小巷有几千条,以现代人物姓名命名的,只有三处: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张自忠路。这三位英烈,都是为国捐躯的抗日名将,都曾是二十九军将领。北京城,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让他们名垂青史。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