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环球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6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经济将持续稳定增长
——英国多位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 本报驻伦敦记者 蒋华栋

近期,中国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之后,国际社会各式各样的分析和评估也陆续出炉。中国经济进入“稳速提质”的新常态后,外界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债务问题颇多议论。不过,在《经济日报》记者的采访中,英国多位经济学家仍然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认为中国经济有足够的底气应对各种挑战和问题,未来将持续稳定增长

客观看待中国经济增速

接受记者采访时,英国多位专家学者以更为专业且客观的视角来看待当前中国经济的降速和未来发展趋势。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专注中国金融研究的薄宏教授认为,从历史上看,每当中国经济出现波动的时候,关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论调几乎都会出现,但中国经济却会通过自身的发展一次次地修正这种论调。在那些失实预测和评估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西方模式的不同。英国官方智囊——国家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乔纳森·博特斯表示,当前,有关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框架主要基于西方经济体的运作模式,对于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测基础主要源于过去数百年的西方经济历史。然而,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发展,无论速度还是模式都是西方经济史上所不曾出现过的。因此,基于过去西方的历史与经验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势作出评估,这本身就不严谨并存在不确定性。

针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调,英国学者普遍认为,这更加符合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规律。就外部环境而言,英国杜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张志楷教授表示,当前除英国和德国之外的欧洲经济一直处于危机边缘,美国经济也尚未回归正常状态,中国经济增速的下调与全球经济环境相符。诺丁汉大学中国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学教授姚树洁也表示,在当前发达经济体总体低迷、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出现“硬着陆”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增速已经展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姚树洁认为,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状态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放慢能够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同时也有利于改善自然环境、降低单位产出的污染程度,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虽然中国经济增速下降了,但是就业情况依旧保持稳定,工人收入、居民收入增速与GDP同步,农村和中西部经济增长和收入也得到了提高,这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别,促进国内消费在经济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谈及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动力和趋势,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的学者纷纷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经济的提升和拉动上。英国帝国理工金融分析中心负责人富兰克林·艾伦表示,中国近年来展示了其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领域的先进之处。在当前大量外部经济体急需基础设施投资的情况下,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技术和经验优势将在未来“一带一路”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也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动力。

从微观理解中国经济韧性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硬着陆”、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是否会出现危机、中国产业结构能否如愿在国际产业分工链条中再上台阶,是各方关注的重点。对此,富兰克林·艾伦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韧性和潜力,不宜单纯从宏观数据入手,还应该关注微观层面的发展趋势。

艾伦认为,当前微观层面的观察显示,中国经济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政府正在进一步疏通和改良微观层面的金融“毛细血管”,微观层面环境的改善将推动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看,微观层面的案例和数据都显示,有关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说法是片面的。

艾伦坦言,当前几乎各大央行都在实施低息政策。在这一宽松环境下,英国和其他成熟经济体的房地产市场也存在价格高企和资产泡沫问题。中国房地产市场确实存在存量超过正常区间上限的问题。然而,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仍离不开微观层面。艾伦认为,在此前一段时期内,高储蓄率的中国消费者虽有资产保值需求,但金融产品相对稀缺,因此,房产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投资产品的角色。随着中国政府推动的金融体系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市场竞争性持续加强和市场产品不断丰富,将引导居民的投资需求转向。同时,中国政府也已出台了一系列市场审慎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不良投机的需求。因此,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消化,中国房地产市场将回归真实的市场格局,维持健康良性发展。

对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实现产业结构提质的前景,艾伦表示,当前中国内部产业集群确实在发生转移,此前在东部地区的产业开始向中西部转移。理解这一产业转型,需要认识到,经历了过去30年的发展后,中国已经建立了巨大的内部市场,有能力在外部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实现内生增长。同时还要认识到,这并非单纯的产业转移,各地高新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技术研发和高等教育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还不断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归,这将在未来促进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向国际分工链条上游发展。

应对发展瓶颈底气足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房地产市场未来将出现足以严重伤害实体经济的发展危机”的论调就频频出现在外界对中国市场的预测之中。伦敦大学金融学教授乌尔里希·弗里茨认为,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确实存在因实际购买力不足而产生的供需差距。究其原因,姚树洁认为,与其他行业一样,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结构性供需矛盾。

大部分受访专家与弗里茨教授观点一致,中国房地产业存在的问题并不足以在未来导致整个行业的“崩盘”。庞大的住房需求这一基本面因素之外,学者们普遍认为,政府在金融领域的改革、在社会福利领域的投资,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都将有助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尽快“消肿”。姚树洁认为,城镇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需求强烈,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当前也没有减弱。在这一需求基础上,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上升,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结构性过剩将得到消化。

债务问题也是外界评估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专家们表示,中国在过去10年内债务总量确实快速增加,然而,据此预测中国经济存在债务危机的判断是片面的。从政府的应对能力看,乔纳森·博特斯表示,中国的债务问题迥异于西方经济体,未来的发展需要中国政府巧妙的政策设计和运用政策资源。牛津大学经济学系教授约翰·奈特表示,中国政府拥有充分的政策空间和资源来处理这一问题。以往,中国政府曾成功地解决了国有银行和企业的不良贷款问题。虽然当前的金融环境要比此前更为复杂,但中央政府还是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政策资源。

英国对于中国政府应对未来经济转型发展的信心,在金融投资界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英国长期关注中国市场的霸菱资产管理公司亚洲区负责人罗莹表示,在投资者看来,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意味着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财政政策方面,中央政府有着大量的财政空间来对冲地方政府债务;在货币政策方面,短期内中性或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能够维持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正在建立更为多元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将更有利于资本配置。此外,在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带动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加持续稳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