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付平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36团7连的一名普通职工,他所在的连队和克拉玛依市小拐乡哈萨克团结新村地挨着地、渠连着渠。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张付平家里经济困难,孩子又多,经常吃不饱饭,团结新村的哈萨克族牧民经常给他家接济点牛肉、羊肉、羊奶等食物。如今靠着辛勤劳作,张付平生活日渐富裕。但是看到从小帮助自己的哈萨克老乡还没有富起来,心里很不是滋味,“过去困难时,人家帮了我,我必须懂得感恩,不能忘记他们的恩情。”
“要是没有张付平10多年的帮助,哪有我今天的好日子。”在张付平家,记者碰到了前来串门的哈萨克牧民黑赞。
黑赞是团结新村的农民,家里有4个孩子,收入不高,还背负着几万元外债。2010年,张付平帮助黑赞种植40多亩棉花,当年收入达7万元,还清了债务。现在黑赞每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去年还在克拉玛依买了房。
已退休的团结新村老支书哈伦拜告诉记者:“哈萨克团结新村有106户村民,生活困难的村民大都得到过张付平帮助。通过他的努力,团结新村的棉花种植技术得到了改良。”
2009年,张付平所在的7连已普遍采用宽膜滴灌技术种植棉花,而团结新村的哈萨克牧民还在用窄膜水浇地的模式种植棉花,产量低,收入不高。“当时想,要是团结新村的哈萨克老乡能早点用上宽膜技术种植棉花,日子就能早点好起来。”
对于新技术,团结新村的哈萨克牧民不敢轻易尝试。有一次,牧民哈那阿提江找到张付平借钱。张付平想到他家里种着60亩棉花地,但他因酗酒地都种不好,生活一直很贫困。就想帮帮他,也让老乡们知道新技术的好处。
“你要是能把酒戒了,好好种地,多少钱都可以借。要是用宽膜种植,亏了都算我的。”看出张付平是真心在帮他,哈那阿提江决定采用宽膜种棉花。
2010年开春,张付平拿出1万多元,给哈那阿提江备齐了化肥、种子等农资,还手把手教他宽膜种植技术。年底,哈那阿提江的60亩棉花地采用宽膜、滴灌技术,亩产远远高于其他村民,第一次有了几万元的收入。
看到新技术带来的好处,很多村民纷纷加入到新技术种棉的队伍里。张付平帮村民担保贷款购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供销科的平价农资,不够自己掏腰包。如今,团结新村的3000多亩地不但采用宽膜滴灌技术,而且实现了机械采棉。
近10年来,张付平帮扶的哈萨克族村民及136团职工达100余户。2014年,他荣登“中国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