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5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十四年,只为竖起一座碑
本报记者 倪伟龄

在绥芬河和平广场嘎丽娅铜像前,常常看到这样一位老人:遇到有外地游客来参观,他就会主动上前讲解。他总是仰起头凝望着夕阳下嘎丽娅夺目的高大英姿。

这位老人叫孙伯言,自1984年第一次听到一个尘封数十年的故事,到2009年纪念碑落成,他奔走了整整24个春秋,只为在这个边境小城竖起一座纪念碑。

1984年,在绥芬河地方史志编研室工作的孙伯言在偶然的机会看到档案中这样的一段记载:当地居民张焕新的中俄混血女儿到北山劝降日军,壮烈牺牲。她是谁?为什么去劝降?这激起了孙伯言强烈的好奇心。他开始了漫长的调查之路。

由于当时档案记载较少,加之张焕新和妻子菲涅都已去世,使他的调查陷入困局。但他从来没有放弃每个机会,托人到处打听张焕新家里的情况。渐渐地,事件的过程在他脑海里形成了轮廓。

嘎丽娅的父亲张焕新是中国人,母亲是俄罗斯族的乌克兰人,两人结合后在绥芬河生下了嘎丽娅。1945年在解放绥芬河的战斗中,嘎丽娅因为精通日、俄语言而随苏军前往天长山要塞劝降,8月12日嘎丽娅只身进入要塞劝降日军,最终壮烈牺牲。

整个过程清晰之后,孙伯言觉得作为绥芬河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象,应该为嘎丽娅建造一座纪念碑,把她的故事讲述给后人。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嘎丽娅,从1998年起,孙伯言在绥芬河当地报纸以小说连载的形式宣传嘎丽娅的事迹。同时,平时只要一开会他就利用休息时间对领导和同事讲述嘎丽娅的故事……

6年时间,孙伯言把绥芬河大小企业跑了个遍找赞助资金,直到2004年,他找到了以前的学生罗新利,才将资金落实。

到底建一座什么样的纪念碑?他决定与俄罗斯设计师合作,并请俄罗斯总统普京题词。很多人认为,让俄罗斯雕塑家设计尚且可能,但是请普京题词可能性几乎为零!

孙伯言跑完哈尔滨又跑北京,托各种关系终于找到了俄罗斯列宾美院的院长。列宾美院是俄罗斯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在世界享有盛誉,他们的雕塑设计收费非常昂贵。孙伯言不厌其烦地给院长写信,讲述嘎丽娅的故事,最终列宾美院院长亲自拍板,不但承接下设计工作,而且大幅降低费用。更让孙伯言感动的是,院长还亲自与普京总统西北特使取得联系,促成普京总统题词事宜。

2007年5月14日,时任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将普京总统的亲笔信送到绥芬河。当时在北京的孙伯言在电话里听到这个消息,听到普京总统在信上说“我们的友谊就是相互理解、信任,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我们铭记过去,展望未来”时,眼泪夺眶而出。

为了建好嘎丽娅雕像,他在山东的铸造厂一住就是4个多月,每天他和工人一起上下班,研究浇铸工艺和运输方案。为了找底座所需的石材,他跑遍了国内出产石材的地方。安装雕像时,他几天几夜没有合眼,直至雕像落成。

24年,孙伯言的梦想成为了现实。已经退休的他,每天都要来看看雕像,周围有垃圾他捡捡,底座脏了他就擦擦,标志牌坏了他自己更换,当有中俄游客前来参观时他主动上前讲解……

孙伯言目前正参与策划音乐剧《嘎丽娅》,希望在今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上演。“我不是为了挣钱,就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这些牺牲的先烈们!只要我有精力我还会为之坚持做下去……”孙伯言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