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5年2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种粮大户的“春耕培训班”
本报记者 王 伟 夏先清
更多新春走基层
报道请扫二维码

2月21日,正月初三,人们大多走亲访友忙拜年,河南省郸城县丁村乡种粮大户胥发令的“盛丰种植专业合作社”院子里却是另一番热闹,20多名社员和周边的种粮户正围在合作社多媒体教室里,收看录播电视台的小麦返青期病虫害防治节目,听胥发令解答今年小麦春耕的要领。

胥发令今年48岁,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多次受到当地政府的表彰。18岁起,他一直在黄泛区农场种地,2011年,他回乡创业,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刚开始承包的200亩地,发展到流转周边耕地1800多亩。为提高耕种效益,他与周边的农机手签订了长期租用协议,与省市农科院签订合同,将承包的耕地建成良种繁育基地。凭着他丰富的种粮经验和辛勤耕耘,种地年收入从最初的70多万元增加到850多万元。

“种粮关键要靠技术,土地要深耕细作,施肥配方要合理,选对良种适时播种,再加上科学管理……只要这些技术能解决‘最后一公里’,每亩地多打二三百斤粮食没问题。”胥发令说。

“老胥种地有一套,还从来不保守,啥时节施什么肥料,啥病虫害喷什么药,他都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到。”前来咨询春耕技术的丁村乡农资经营户侯洪斌对记者说。

“中央一号文件连年聚焦‘三农’,这让我种地的劲头越来越足了!年前我把农资都筹备好,一开春麦田管理就能跟上。”欣喜之余,胥发令说出了他的新年打算,“新一年,我要把合作社改成家庭农场,争取再多流转点土地,有规模才有效益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