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键看能否解决问题
栾笑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针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改革措施密集出台。这些方案在制定前经过了大量调研,具体内容也直指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而考察其落实情况,最直观的标准也是看目标问题是否已经解决,或是解决到了什么程度。此次中办、国办联合督查组正是要通过基层一线走到、真实情况看到、群众声音听到,将改革措施落地的难点症结找到。

比如,国务院多次研究简政放权措施促进创业就业,考察落实情况,不能只看发了多少文、开了几次会,更要看当地就业数据是否稳定、群众创业就业还有何困难。又如,国家对大气污染防治频频发力,落实到地方就要关注环保部门的监测动态、询问群众的实际感受。再如,为企业减负、缓解融资成本高的政策接连出台,直接了解当地企业的经营状况,便是对措施是否落地的最好回答。

能否解决问题,也是各地落实政策的重要标准。借督查组到基层的契机,反映情况、提出困难、共同“会诊”、商讨对策,同时也要紧紧抓住“能否解决问题”这个抓手,不断衡量施政得失,提高自查自纠自调的效率和能力,找到自我检验、自我督查的良方。

更进一步看,此次督查的用意不仅是督促各地“扑下身子”落实政策,更要观察前一阶段的改革成效,找出难点症结。是“最先一公里”的规划不接地气,还是“最后一公里”的执行拖沓敷衍?是对实际困难估计不足,还是又出现了新的情况?是在发展理念上继续统一思想,还是消除基层改革创新的后顾之忧?这些,同样要从“能否解决问题”这一基础指标入手进行全面“诊断”,对症下药,适度调整,形成“出台政策—考察效果—优化微调—再考察效果”的良性循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我们自问题出发,向改革发力,最后还是要回到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上来。回答“能否解决问题”这个并不简单的“问号”,还需中央和地方更多沟通情况、协同合作,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动改革持续向前。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